为了升官发财,张忠、许泰、江彬等仍然无耻地以“平叛”名义率领大军进入江西,所到之处随意抓捕所谓“逆党”,冒领军功,抢劫财物,甚至把平叛功臣伍文定也捆绑起来,索要贿赂。
江西百姓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王阳明原本想赶往南都劝武宗返回北京,但江彬等人不允许他有面见武宗的机会,他们让武宗诏命王阳明为江西巡抚,要求他立即返回南昌工作。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再次返回江西。
在张忠、许泰的教唆下,南昌城中的北军飞扬跋扈,他们为了挑起事端,甚至派人整日在王阳明府衙前叫骂、挑衅,但王阳明置若罔闻、纹丝不动,他仍然选择以柔克刚,以诚待之,“攻心”为上。王阳明先是发告示给南昌人民,要百姓体谅北军远征的辛苦,尽量避免引起矛盾。其次,每次外出看到北军有生病或死亡的,都下车亲自慰问,并厚加抚恤。
王阳明的真诚慢慢感化了不少北军,来谩骂的人越来越少。
随着时间的增加,很多北军渐渐有了思乡情绪。王阳明敏锐把握到了北军的情绪变化,决定抓住机会,趁势再添一把火,逼张忠、许泰撤军。冬至前夕,王阳明下告示给南昌城人民,让百姓举行祭祀活动。经过连年战事,南昌百姓几乎家家都有死伤亲属,户户都要祭祀哀悼亲人,整个南昌城顿时纸钱乱飞,哭声一片,此情此景令身在异乡的北军思乡情绪更加严重,不少士兵纷纷要求返回北方。
张忠、许泰等人看到军心被王阳明动摇,慌了神。他们为了扳回局面,故意邀请王阳明到校场进行射箭比赛,想在士兵面前出王阳明的丑。可是结果出人意料:王阳明居然三发三中,不但没有出丑,反而赢得很多北军的喝彩。张忠、许泰弄巧成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眼见大势已去,只好草草收场,不久之后带着军队离开了南昌。
送走了这几个“瘟神”,王阳明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他也知道,斗争才刚刚开始。
俗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为小人一定会在背后使用各种阴招进行报复。张忠、许泰吃了哑巴亏,岂会轻易罢休?既然明着奈何不了王阳明,就来阴招吧,他们拿出自己最擅长的手段——诬陷。
回到南京,张忠、许泰、江彬等人立即给武宗进谗言,诬陷王阳明和朱宸濠为同党,说王阳明是因为发现朱宸濠不能成事,就抓住朱宸濠邀功。张忠等还挖空心思列举了两个证据:一个是朱宸濠以前曾推举过王阳明,另一个是王阳明曾派弟子冀元亨去给朱宸濠讲过学。
这立即引起了武宗的兴趣,他当即要派人去捉拿王阳明,幸好张永及时为王阳明辩解,才没有成行。张忠、江彬等人见此计不行,就给武宗出了一个主意:可以召见王阳明来南京,以此试探其是否有二心,如果王阳明不来,就证明他心里有鬼。武宗一听,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立即下诏给王阳明,命令他来南京觐见。幸好张永暗中派人及时送消息给王阳明,所以使者一到,王阳明当天就立即出发赶往南京。
这下子反倒急坏了张忠等人,因为他们知道王阳明不是一个好惹的人,一旦来了,怕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掌控,就没有办法再耍花招了。所以他们又急忙派人在路上堵截王阳明,不允许王阳明渡过长江。王阳明走到安徽芜湖,被人拦住,前进无路,后退也不行,蹉跎了几天,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上了九华山,在草庵中天天练习静坐。武宗派使者偷偷前去查看,使者回来证明王阳明没有逆反的嫌疑,武宗才打消了念头,又命令王阳明立即赶回南昌。
朱宸濠虽然已经被张永押解到南都,但朱厚照显然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因为他还没有玩够,所以就以搜剿残匪为由继续待在江南游玩。期间,江彬试图谋反,武宗被人秘密藏匿了多天没有露面,朝中大臣深感惊恐。王阳明知道消息后,为了防止发生变故,他立即在赣州整顿军队,进行大规模军事演练,以此震慑江彬。这一行为引起了江彬的警觉,他派人前来查看情况,不少官员和学生纷纷劝王阳明停止军演,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以免引火烧身。王阳明不为所动,虽然他不知道未来结局会怎么样,但他坚持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张忠等小人对王阳明恨之入骨,三番五次诬陷他,想置他于死地,一般人在此敏感时刻,往往都尽量远离是非之地,绝不会以身历险。王阳明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他知道:自己必须在个人安危与社稷苍生之间作出抉择。
抉择,又是艰难的抉择!
正是在这些艰难的抉择中,王阳明的良知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拷问,使他的良知学说日益成熟起来。期间王阳明做了一首《啾啾吟》,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人生达命自洒落”,这是王阳明内心的真实写照。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明白:良知就是道义,就是天理。面对困境,圣人就是能时刻坚守良知的人,他们以道义为重,所以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人应该豁达,只要遵从内心的良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该来的就让它来吧!
武宗自正德十四年八月出京,至正德十五年七月,“御驾亲征”已经整整一年,所到之处怨声载道,老百姓像躲避瘟疫一样纷纷逃离。朱厚照看看玩得差不多了,也玩累了,就打算返回北京,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盘算:此次出征声势如此浩大,如果没有什么功劳,怎么好收场?怎么向天下人交代?为此,武宗以大将军身份命令王阳明重新上一份擒获宁王的捷报,要突出“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彼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武宗出征前给自己的封号)的领导地位,并把张永、张忠、江彬、许泰、刘晖等人记为头等功臣。
为了能让朱厚照尽快返回京城,王阳明二话不说,立即按照武宗意思写了《重上江西捷音疏》。王阳明冒着生命危险为国赴难,作为平息叛乱的一等功臣,那份本该属于他的荣誉就这样被人轻易抢走。
不过,王阳明从大局出发,以社稷苍生为重,虽然遭此不公,却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