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踏上了返回北京的路程,一路上又是游山玩水,走走停停,从南京到北京愣是走了四个月才最终到达目的地。
朱宸濠在通州被处死并焚尸扬灰,封国也被废除,用来警示天下。至此,宁王叛乱事件似乎已经宣告结束,但张忠、许泰、江彬等人对王阳明的敌意并没有消除,他们命人把王阳明的学生冀元亨关进锦衣卫大牢,严刑拷打,逼他交代王阳明私通朱宸濠的证据,试图制造冤狱。王阳明和弟子想尽办法营救冀元亨,武宗对此很不高兴,不久又把王阳明的另一个学生——监察御史张鳌山也关了进去。王阳明对学生的安危非常担忧,他甚至提出愿意放弃平叛功劳,以此换取学生的自由,但武宗对此不予理睬。
冀元亨虽饱受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几个月后,因为找不到实质性证据,冀元亨被无罪释放,但终因严刑拷打过度,五天后在家里离世,王阳明为此悲痛不已。
“多行不义必自毙”,武宗终于为他的荒唐付出了代价。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朱厚照暴毙于自己一手建造的豹房中,享年三十一岁。
武宗的突然死亡,使朝廷内乱作一团,各个利益集团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利益谋划,王阳明的问题不再有人过问,整个事情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从宁王叛乱(正德十四年六月)到武宗暴毙(正德十六年三月),在近二十个月的时间里,王阳明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的艰难抉择:生与死、功与过、荣与辱、家人与百姓、个人与国家……
每做一次选择,他的内心都要经受一次煎熬;每做一次决断,他的良知都会被不断地拷问。
经过此次事件,王阳明对自己的学说已经有了十足的信心,心中那个困扰自己多年的声音终于可以响亮地喊出来。
正德十五年(1520),王阳明在江西正式公开提出“致良知”,掀开了心学发展的又一新篇章。(钱德洪在《年谱》中记载的是正德十六年始揭致良知之教,陈来先生和束景南先生均认为有误。陈来先生认为是在正德十五年就已经提出了致良知(详见陈来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150-151页);束景南先生认为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赣州尽发“良知”精蕴,正德十五年七月在赣州尽发“致良知”精蕴(详见束景南著《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第1044页)。本书采用正德十五年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