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征战南赣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平息朱宸濠叛乱及后续带来的问题才是王阳明一生中遇到的最棘手的事件。
王阳明没有想到,自己刚拼了性命平息了叛乱,却要面对另一个更难办的问题。
前边说过,朱厚照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代表,是一个特别“贪玩”的皇帝,对他而言,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王阳明在正德七年(1512)给父亲王华的一封家书中,曾描述了朱厚照的一些荒唐事迹:
根据信中描述,朱厚照简直是混世魔王,宫中被他搞得乌烟瘴气,他为了搜刮钱财,简直是一副街头无赖的嘴脸,连太后都成为勒索对象,被逼得只能偷偷抹眼泪。其实除了这些劣迹外,朱厚照还有个爱好就是“打架”。几年前他曾偷偷出关,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和蒙古小王子打了一仗,在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占到便宜,但被身边的一群小人吹捧得神乎其神,让他对自己的“文韬武略”极度膨胀,总想找个机会再好好过把瘾。这次听说朱宸濠叛乱,朱厚照不但不担忧,反而觉得欣喜,他感觉是天赐良机,他要去好好当一次大将军,顺便也去美丽的江南游玩一番。
但是明朝经过土木堡英宗被俘的惨痛教训,文官集团坚决反对朱厚照御驾亲征。朱厚照连打带罚,用暴力手段压制住了进谏官员,经过一番斗争,取得了御驾亲征的资格。他随即征调了十几万大军,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然后浩浩荡荡一路南下。
不过,朱厚照此行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阳明在七月二十七日已经活捉了朱宸濠,奏折上写得清清楚楚:战斗已经结束。但朱厚照对此置若罔闻,坚持带兵南下。原因是朱厚照身边的几个小人一直鼓吹江南是多么好玩,这对本来就贪玩的他,无疑是致命的诱惑。
王阳明很快收到皇帝的回复:“元恶虽擒,逆党未尽,不捕必遗后患。”王阳明一看,朱厚照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又紧急上了《请止亲征疏》,表示自己将带人押解朱宸濠进京献俘,以此阻止大军的南下。很快,王阳明再次收到朱厚照的指令——停止献俘。
问题来了:王阳明已经活捉了宁王,皇帝仍然要来“亲征”,这明显是个悖论。
不过历史也证明,小人有小人的“智慧”。张忠、许泰等人给武宗出了个“金点子”:让王阳明把朱宸濠释放在鄱阳湖,这样就可以带领大军来场真正的“御驾亲征”。
朱厚照对此拍手称好。
荒唐!真是荒唐!但是荒唐的事情就这样真的发生了。
这一次,王阳明真的陷入了艰难的抉择:如果不顺从武宗,估计是自身不保,而且后患无穷;但如果顺从了武宗,无疑是让本就疲惫不堪的江西老百姓再遭受一次战乱荼毒。对此,王阳明实在于心不忍。
抉择,艰难的抉择!
王阳明权衡利弊后,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押解朱宸濠离开江西,直接到南京献俘,这样就可以避免武宗带的大队人马进入江西。
事不宜迟!王阳明立即启程,快马加鞭押送俘虏上路。
张忠、许泰的耳目众多,发现王阳明带人离开,先后派了三批人马进行阻挠,强迫王阳明立即把朱宸濠带回南昌。
“知行合一”的智慧发挥了作用,面对刁难,王阳明沉着应对,他巧用策略一一拒绝了使者,日夜兼程赶往杭州。王阳明把朱宸濠押解到杭州后,与皇帝身边的太监张永进行了斡旋,在王阳明的努力下,张永的良知占据了上风,二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王阳明把朱宸濠交给张永,由张永押到南都献给武宗。
这样做虽然牺牲了王阳明的个人荣誉,但为了大局,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把朱宸濠交给了张永。
王阳明的行为大大惹恼了张忠、许泰、江彬等一帮小人,因为这样阻碍了他们升官发财的道路。这些人都是朱厚照身边的红人,平时连朝中大臣都要让他们三分,这次居然被王阳明公然挑衅,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他们个个气得牙痒痒,铆足了劲儿要致王阳明于死地。
一个巨大的烂泥潭已经形成,就等着王阳明去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