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贵州是真正的蛮荒之地,也是发配死刑犯的地区之一。王阳明的壮举令很多正义人士钦佩,朋友听说他被贬到贵州龙场,纷纷前来送行,酒席上大家免不了饮酒作诗,慷慨人生一番。但豪言壮语并不能抵消个人生存的困惑,离开了京城,王阳明陷入了纠结之中:一方面,他对仕途有点心灰意冷,不愿意去贵州龙场这种蛮荒之地,想要归隐山林,一走了之。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此举会牵连到家人的安危。
抉择,艰难的抉择!王阳明不知该何去何从。
正德二年(1507)三月,36岁王阳明到了杭州,他以养病为由先后寄住在净慈寺和胜果寺等地。
据《年谱》记载,刘瑾并没有打算宽恕王阳明,而是暗中派锦衣卫尾随其后,准备途中结果王阳明的性命。王阳明在胜果寺住下没多久,锦衣卫也随即而至,在朋友的帮忙斡旋下,王阳明惊险逃脱。为了迷惑对方,王阳明在房间墙壁上题下了一首绝命诗,然后趁着夜色跑到钱塘江边,把自己的鞋子和衣服脱下放在岸边,伪装成投江自尽的样子,自己则偷偷坐上路过的一艘小船,计划到舟山躲避。
可是阴差阳错,大风把船吹到了武夷山,王阳明上岸后,在一座深山寺庙中被一个老和尚算计,险些落入虎口,又奇迹般地遇到了当年铁柱宫中的那位道长,二人交谈,嘘唏不已。王阳明走投无路,流露出归隐山林的想法,道长一语点醒了他:“你如果不去任职,刘瑾胡乱给你安一个叛逃敌国的罪名,岂不连累了家人?”王阳明顿时惊出一身汗,彻底打消了归隐的想法。经过思考,他决定还是要到龙场去上任。临走之前,他要再探望一下父亲,因此又乘船返回,赶往南京。
王阳明的这段逃亡经历过于离奇,人们对此向来也有不同的看法。湛若水说王阳明是佯装逃跑,自己杜撰了到武夷山的经历,事实上根本没有去过。不过很多王阳明的弟子坚持认为确有其事,王阳明是得到了神人相助才死里逃生。这段历史至今仍是一个谜,事情的真相还有待后人去考证。不过,王阳明在逃难的过程中作的一首诗却脍炙人口,这首诗名为《泛海》,似乎印证了他在海上的经历确有其事。诗句如下: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展现了王阳明一贯的乐观与豪迈,那种在困境中视“险夷”如“浮云”的大无畏精神,与李太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自信颇为类似,很能激发人的正能量。
拜别父亲王华,王阳明和三个家仆踏上了去贵州的路途。从南京出发,一路经过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王阳明时而探访名山古迹,时而与友人唱和诗词,带着对家乡的眷恋,踟蹰前行。
历史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今天的贵州龙场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但看看车子经过的崇山峻岭,还是可以想象出王阳明当年旅途的艰辛。
尽管王阳明对恶劣的环境早有心理准备,但从富裕的“鱼米之乡”来到荒蛮的贵州,很多情况仍让他措手不及。前任站长看到接班的来了,当天就乐得立即收拾行李走人,不过他临走前给了王阳明四点忠告,这是他在这里生存经验的宝贵总结:首先,要当心与本地人交往,此地民风与中原不同,要注意安全;其次,是要当心空气的质量,林子里的瘴气远近闻名,一不小心也会要了人的性命;再次,是吃饭问题,朝廷的俸禄基本很难收到,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土壤贫瘠,种啥收成都一般,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到山上找点野菜,稍微填补一下肚子,但吃饱是不可能的,要做好挨饿的准备;最后,是居住问题,此地常年温度偏低,且潮湿阴冷,刮风下雨是常事,要做好保暖工作。
龙场驿站虽有几间破房子,但是根据大明的律法,王阳明是贬谪之人,没有资格住公家的房子,所以他必须自己解决住处问题。
王阳明和三个仆人只好砍些树,临时搭建了一个小茅屋,过了一段蜗居的生活。后来他在附近找到一个原始山洞,虽然比较简陋,但至少可以遮风挡雨,免受日晒。乔迁新居,王阳明欣喜不已,把它起名为“阳明小洞天”,就当是对家乡“阳明洞”的念想。
龙场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日子实在太单调和苦闷。王阳明没事还可以练习静坐,消磨一下时光,三个仆人可就没有这么高境界了,艰苦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越发思念家乡,三个人慢慢变得郁郁寡欢起来。人没有了精神支柱,肉体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过了没多久,三个仆人相继病倒。
这下子好了,王阳明反主为仆,每天不但要挖野菜、捡柴、做饭,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要担负起医生的职责,帮三个人疗病。一方面,他要利用自己有限的中医知识对三人进行药物治疗,亲自去山上采药,回来煎药、喂药;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精神治疗,要时不时地讲讲笑话,逗他们开心。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提出一个观点叫“发愤著书说”,意思是作家内心有所郁结,精神受压迫得不到伸展,借著书立说发泄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孟子和司马迁的观点异曲同工,都指出困境对一个人的磨炼和激发作用。王阳明正是在龙场的这种困境中,对困扰他多年的“格物致知”问题发生了顿悟。据《年谱》记载:
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白话:先生开始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龙场在贵州的西北面,地处山峦重叠,荆棘丛生之中,毒蛇魍魉横行,蛊毒瘴气弥漫,当地人的语言难懂,可以通话的都是些从中原逃亡而来的人;以前没有固定的住房,先生开始教他们利用泥土筑墙架木在上,构屋居住。当时先生心中因刘瑾造成的遗憾还没有消失,自己考虑对于得失荣辱,都能够超脱;只是生死这一念头,自己觉得还没有看透。就制作了一只石棺,自己发誓说:“我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了。”白天黑夜端正静坐,内心澄清静默,来求得清静守一;时间久了,心胸洒落,可是跟随他的人都病了,先生自己砍劈木头取水做饭来给他们吃。又恐怕他们心中郁闷,就给他们唱歌吟诗;他们还不愉快,又唱越曲,伴随着说些诙谐的笑话,才能忘掉他们遭受的病痛和杂处夷族的苦难。于是想到圣人处在这样的境况,还有什么大道?忽然半夜彻悟格物致知的宗旨,在睡觉中,像有人和他说话,不自觉地跳跃起来,跟随他的人都很惊恐。这时才懂得圣人的大道,就在我的本性里,以前向外在的事物寻求理是错误的。就有默记的《五经》中的话来证实,没有不吻合的。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因为王阳明被铭刻在了历史上,王阳明的人生也因为“龙场悟道”彻底发生了改变。
从十五岁“格竹”到三十七岁“龙场悟道”,王阳明整整煎熬了二十二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这段岁月,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为了弄明白圣人之道,无数个夜晚自己曾经抱经苦读,但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无奈之下,自己曾徘徊于佛道门前,也曾经钻研过辞章、深究过兵法,甚至几度生病,但始终无法跨入儒家的圣学殿堂。
王阳明没有想到,在自己人生跌入最低谷、陷入困境的时候,却意外领悟到了圣人的格物真谛,那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豁然开朗。
一切来得是如此突然,他甚至难以相信。
回想自己曾经的努力和跌倒,怀疑和动摇,王阳明的内心悲喜交加,充满了感动!
生活真是充满了奇迹,只要你坚持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