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七年(1504),三十三岁的王阳明在出入佛老两年后,决定再次回归仕途。在父亲王华的帮助下,他被聘为山东乡试的主考官。经过两年的亲身修炼,王阳明对佛老的不足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儒家的学说也有了自己的体悟,所以他出的考试题目围绕“老佛害道”“礼乐之制”“用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复兴儒家道统的意图十分明显。这次乡试选拔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被王阳明录用的人后来都成为名士,此次考试也被人们评价为“得人最盛”。
九月,王阳明回到北京,被任命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在山林苦修佛道的日子彻底结束,王阳明又开始了城市的繁忙生活。凭着前期练就的扎实学问功底,他很快再次融入了京城的上层交际圈。这些人中既有明朝文坛上著名的“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也有像湛若水这样的白沙心学传人。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州府增城市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人,明代大儒,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据史料记载,湛若水的父亲湛瑛早年到广东任职,不幸染病早逝,湛若水母子二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湛若水自幼聪敏,但因家境贫苦,十四岁才进入学校学习,十六岁前往广州府庠就读,明弘治五年(149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他到新会县拜心学大儒陈献章(号白沙)为师,深得老师的赏识,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湛若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被授为翰林庶吉士,留在了北京。湛若水在继承白沙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和“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并创立了“甘泉学派”。
王阳明回到京城,很快就结识了湛若水。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开始由佛老转向了儒家的心性之学,虽然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思想,但他有亲身静坐的体验,对陈白沙主张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深有同感。遇见陈白沙的弟子自然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湛若水曾言:“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王阳明也对人说过:“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兴奋之余,二人相约以倡明圣学为己任,开始了他们相互激励、共同探索心学的道路。
不过,当王阳明和湛若水还沉浸在遇到知己的兴奋中时,朝廷内却发生了一件将影响到他们后半生人生轨迹的大事。
弘治十八年(1505),三十六岁的明孝宗朱佑樘突然驾崩,死亡原因据说是太医用药不当,出现了医疗事故。孝宗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大臣入乾清宫,宣布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大臣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他临死前给太子朱厚照的嘱咐是“任用贤臣”。
年仅十五岁的武宗朱厚照就此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正德,开始了他长达十六年的统治及游戏人生。朱厚照是一个十分贪玩的人,也是历史上公认的昏君。他性情顽劣,办事荒唐,“光辉事迹”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纵观明朝历史,宦官专政是其一直存在的弊病,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最惨痛的事件就是太监王振一手导演的“土木堡事件”,导致明英宗被俘,使整个国家陷入危机,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每每想到此事,很多正义的大臣都痛心疾首,文官集团也向来视宦官为朝政的头号公敌。朱厚照当太子时,就与刘瑾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整日厮混在一起,上台后对他们更是宠幸有加。文官集团对此愤愤不平,最终以户部尚书韩文为首,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弹劾活动,胁迫武宗诛杀“八虎”。
刘瑾等人自然不甘心束手待擒,也奋力反击。朝廷内瞬间暗流涌动,剑拔弩张,杀机四伏。弹劾行动前期,文官集团声势雄壮,形势貌似非常有利,但内部其实是一盘散沙,三个阁老又意气用事,做事不够果断周密,导致局势瞬间被“八虎”逆转。刘瑾等人不但没有被诛杀,反而一夜之间得到火速提拔,司礼监、团营、东厂、西厂等核心权力部门全部被“八虎”控制。刘瑾最终成为皇帝的代言人,气焰愈加嚣张,而刘健、谢迁、韩文等人则被要求致仕。
面对这一局势突变,文官集团一时被打蒙了,等到反应过来后,立即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援救刘健、谢迁,再劾八虎”的行动。可是大势已去,后果可想而知,血腥的镇压由此拉开序幕。弹劾刘瑾的人轻则遭到贬谪罢免,重则被关进锦衣卫大牢。
在这次援救弹劾运动中,最突出的人物是南京给事中戴铣,他组织发起了最大的一次弹劾,上疏言辞十分激烈,直接喊出了“元老不可去,宦竖不可任”的口号。武宗大怒,下旨捉拿戴铣等十八人关入锦衣卫大牢,严刑拷打,戴铣宁死不屈,最终被廷杖致死。
王阳明在整个事件中的态度可以说是特立独行。前期情况不明朗的时候,很多文官纷纷进谏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些人中当然也不乏政治上的投机分子,而此时的王阳明却保持了沉默。当刘瑾已经完全获胜,文官惨败,朝中大臣噤若寒蝉的时候,他却站了出来,上了一道措辞委婉的《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试图拯救戴铣等人。
今天细读这篇上疏,可以看出王阳明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是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构思的,整篇文章用语谨慎,语气温和,只是劝武宗能彰显圣德,宽宥戴铣等言官的冒犯,完全没有一句弹劾刘瑾的话语。可惜当时属于特殊敏感时期,刘瑾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王阳明的行为很快就得到了回应:正德元年(1506)十一月,王阳明被关进锦衣卫大牢,命令他反省“罪愆”。
一夜之间,王阳明从朝廷六品官员变成了囚犯。锦衣卫大牢里设施条件明显不够好,寒冬腊月,没有取暖设施,还缺衣少食,老鼠不时在床头大摇大摆地溜过,根本不把睡在旁边的人当回事。也许在它们看来,这些人忧愁自己的命运还来不及,哪里顾得上老鼠?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人类内心往往有一个惯性适应期:从最初的无法相信,到慢慢接受现实,一旦开始面对现实,痛苦与折磨就会立即到来。王阳明在狱中写了十四首诗,诗中多带有苦闷、失望的情绪,《不寐》就写了他在狱中夜晚无法入睡的情景,诗文如下:
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
不寐天气寒冷,晚云晦暗,冰雪把河道封住了。这幽凉的小屋里,精怪出生,睡不着觉,感到夜色真漫长。一阵狂风吹动了林间树木,好像波浪翻动般。我的心是的确不是石头,哪能为忧伤、高兴而动摇?眼前的事如滔滔流水,逝去的相继而去!天涯有尽头,还可以走到,水再深,也可以游到深底。谁知道除了日月昭明外,还有什么可以打乱我的内心?山谷很深,绵延伸长,烟霞悠悠,永世不灭。扶助国家在于贤达之人归去吧,不如耕田种地!
人类还有一个惯性:当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总是渴望能借助超自然力得到一点暗示,从而获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在牢里王阳明模仿周文王玩起了《易经》,他也专门作了一首《读易》记录此事,诗文如下:
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乃知先天翁,画画有至教。包蒙戒为寇,童牿事宜早;蹇蹇匪为节,虩虩未违道。《遯》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读易被囚押在这里能做什么事,反省过失,害怕苟安饭饱。静静坐在那里,玩味《周易》的含义,清洁精神,渐渐发现精微深奥的道理。才知道以前的天翁,每幅图画都有极致的教晦启蒙教育。防止成为贼寇,教育儿童,避免过早限制束缚他们。困难地行走不是礼节,恐惧不是因违犯了道义。逃避、躲藏符合我的本心,在台上姑且保全自身。仰视、俯看天地之间,满目都是浩浩荡荡的景象。箪食、瓢水有无穷的快乐,这种感受绝不是矫揉造作。阳明山真幽凉,可以让我忘记我的年纪。
很明显王阳明有了退隐的想法,他开始想念他在绍兴的“阳明洞”,甚至有点后悔两年前的进京决定。
幸运的是,他的牢狱生活没有太久。十二月二十一日,王阳明的最终处理结果出来:他被定为“奸党”,在午门“褪衣廷杖”四十,并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