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电商。县域电商的三个需求:政府要名气、农民要增收、产业要发展,这是一个显性需求,抛开这个需求谈县域电商,基本就是在扯淡,扶贫也好,上行也罢,仅仅只是一个运营动作。在明确需求的情况下,县域电商的操盘者,还要做关注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产品”,一个人是“产业链”,产品正如我在局部多次谈到,一定是地域公共品牌的公共产品,目的是执行“爆品战略”,而在执行“爆品战略”的同时,我们还要执行的一个词是“传播”,你必须得有传播概念。县域电商在执行“爆品战略”时,也有三个阶段:第一,模糊定性;第二,野蛮生长;第三,供应链整合!在县域电商的操作者过程中,一定是政府引导,典型塑造,企业参与,社会认可。
县域电商真有下半场?有段时间我总是能听到关于县域电商下半场这个话题。其实在我看来,县域电商从来就不存在上半场与下半场,如果有,那也是人为划分,而且还带着忽悠功能。两年前我在另外的地方做区域电商,说直接点叫“特色中国”。我们也有下属的分公司。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做,也没人告诉我们怎么做,都是摸着石头走,但现在回头一看,发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摸索着干看似是一个偶然的动作,或者是一种无路可走的选择,但今天一看,有其规律可循。
县域电商想要做好,作为负责人需要从大盘上做好三个“一”:
1、确认县域的电商公共品牌什么?你得拿出一个公共品牌,变成地域特色或者标签;
2、确认县域特色商品打造重点。一个县域有很多产品重点做好哪一个?用当年“特色中国”的定位,定位县域产品。即提到一个产品的时候,马上能将这个产品标签与这个县这个城市挂钩。比如提到杭州,我们会想到西湖;
3、一个电商政策。内地的县域电商做的是氛围,而氛围是需要政策进行引导。回顾我之前的县域电商操作手法是,只做一个电商产业园,通过税收优惠或者免税政策将想做电商和做电商的企业同步规划到该园区,进而形成完整的电商产业链。总体来讲,还是运营中的“爆款模式”。你得通过公共品牌,电商氛围营造,带动实体产业链发展,比如生产、供应、原料采购,最终形成产业基地。一旦产业基地形成,县域电商也便做起来了。
换言之,县域电商想要做好,一要确认思路,二要政府引导,三要确实做事,通过政府,运营商,媒体,企业的共同发力,将县域电商做起来。如果一定要个方向,那就是寻找标签,通过产品运营强化标签,通过媒体发力,提升标签,最终让一个产品成为县域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