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影:冯翔)
文/周涧
仲春三月,北京。一辆某路的公交车上,一位戴着口罩的年轻姑娘,正在认真地阅读着一本打开了书页的图书。
在手机资讯充分发达的时代,竟然乘车时还有人没有低头在手机上刷屏,而是在默默阅读厚厚的纸质的书册。这份宁静与优雅十分珍贵。
图书的封面上的书名《活着》十分显眼,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名字:余华。
车窗外的阳光直射在年轻姑娘的一只手背和半边脸颊上,仿佛用大自然生命的光耀无声地诠释着“活着”的意涵。一股青春的气息就在公交车厢的这一处生发。
在2020年的春季,年轻姑娘阅读的这本书的书名《活着》,恰恰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现实话题。
北京,离新冠病毒暴发地的武汉很远。恐怕只有重灾封城中的武汉人对“活着”的话题体味尤为深切。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至今已经两个多月了,每天都有不同数字的罹难者,每天都有悲伤与痛楚。而且,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钟死神的绳索会不会套上自己的脖子。那种恐惧、焦虑和自危感,不是身处危城的武汉人是无法体味到的。
所幸的是,严重的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共同阻击下目前已经接近尾声。曾经惊恐不堪的武汉人开始平静下来,并耐心等待城市解封出户透气那一天的到来。
逝者已去,所有活过来的人们都是幸运的。
能够幸运地躲过大疫劫难,要感恩和颂扬的有许多许多,但要反思和警醒的也不能忽略。
否则,劫难还会重新再来。
活着真好。但如何让你我他每一个生命好好地活着,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也不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能自我把控的问题。它应该是整个社会和当下时代必须高度重视与高度警觉的责任承担。
如果大疫过后,关于“活着”的生命情怀话题能够引起全社会的热切关注与对应施策,则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