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膜应用中的“并发症”成因


 家用反渗透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之下也可能产生一些所谓的并发症,最典型就是在较短周期内膜的脱盐率下降及产水量异常这两个问题同时发生。今年5月中旬,山西一服务商将该省市场半年以来有问题的3支膜组件集中返厂检测。其表面症状都是脱盐率及产水量出了问题,但经膜工厂通水测试、拆开分析、结垢物分析等专业检测后发现3支膜性能不良的成因还是有所差异的。

其中一支600G大通量膜,仅用眼肉就能看到其表面附有大量结垢物,经与具体承担售后服务的经销商进一步确认,系用户将浓水直排于原水桶造成,这样,不仅使原水越来越浓,还容易造成浓水排放不畅,终损坏膜组件。另外一支400G大通量膜,也发现了膜表面附着较厚的白色结垢物、且分布均匀,判断原水硬度较大、且用水量较大,膜组件被结垢物堵塞基本无法产水。再有一支75G常规膜测试流量偏小、脱盐率偏低,经通红药水后发现膜组件有穿透,拆开后发现膜中心管周围有较硬的结晶物,导致原水直接进入纯水一侧,致使脱盐率导常,同时也发现膜表面附有大量结垢物。

造成家用反渗透膜出现类似 并发症主要是因为胶体污染,金属氧化物或难溶盐结垢造成的。其中,金属氧化物污染是指氧化铁、氧化铝沉淀于膜表面,造成部分堵塞,降低脱盐率和产水量;而结垢则是比较常见的,一般系由原水中的钙、镁离子超标,在膜表面形成白色结晶物,并从出口处断面开始沉积,此时,膜体开始变硬。有关白色结晶物的判定,即将物质放到PH3~4的盐酸中,出现大量CO2气体,则为碳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