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连续数年保持9%以上的增速;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俱增。中国所开创的特有发展模式,正在影响着世界。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里,其经济发展轨迹几度转型;其中前三十年是高度计划的经济模式了,后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模式开始逐步得到调整;在这三十年里又大致可分为两段,80年到89年为前段,92年到目前是后段;两段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新中国的经济辉煌。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转型,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有没有具体可学习的对象,曾经的苏联模式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要“摸着石头过河”,国外的一切先进经验都可以为我所用,即邓小平的经典名言: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中国须要创立一种自有模式,所以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中国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在改革初期,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经济思想,如马克思主义,边际主义,古典主义,货币主义以及凯恩斯主义等。但是在改革旧有的经济模式中,政府却是困难重重;总之一个目的就是将原有的观念打破,将统变为放;引入经济发展规律,还原市场,一步一步地建立商品经济。这种经济主张打破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私有制;但是这是与旧有观念格格不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上下都强调一大二公;当到了改革开放年代,观念有所改变;十二大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商品经济,市场开始活跃了起来;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了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模式;这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大市场的开始,市场再次回归到了公众的视野,十二大之后,中央也开始逐步放权,各地经济逐步放活;在企业里实施厂长负责制,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还原企业的正常生活。与这些措施相配套的是设立经济特区,给特区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在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相继取得成功后又开放了沿海其他城市。中国的经济就此一发不可收拾,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在1987年的十三大上,又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针。在国民生产中减少了计划的比重,十三大后,中国经济空前活跃,同时高层领导的改革目标日益明确;在社会上一些经济思想被广泛传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在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由化趋势越发明显。但是中国的前途依然还很模糊,改革存在着风险,只要一着不慎就有满盘皆输的可能;87年之后,危机慢慢显现开来,88年爆发了通胀,89年爆发了政治风波,以后连续两年的经济萧条。从80年到91年中国都处于长期的探索阶段,其中有喜亦有悲。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
  
   中国经济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探索,目标开始逐渐明确;92年是一个转机,在这年春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开始了南巡,在南巡途中他一一回答了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吹满神州大地;在几个月以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被写进了党章,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又上升到新的台阶,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被再一次提上了日程。
  
   但是经历过狂热之后的中国经济迅速滑向了谷底,93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现象,热钱不断流入,物价持续走高;中国面临着层层考验,这次危机是继88年之后,新中国所面临的又一场危机;88年是一次教训,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迟迟不能到位,致使危机最终酿成了更大的危机,这次失败的教训记忆犹新;然而93年的危机却似乎势头更猛,政府也迅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防止热钱再次涌入、制止哄抬物价、整顿金融中的无序现象;由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得力,96年中国经济终于实现了软着陆。危机之后的经济又回到了正常增长态势。但是不久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席卷中国;在这次危机的处理上,中国领导人却显得很历练。当其他亚洲国家纷纷败下阵来之时,中国却稳定了大局,人民币的走势照常坚挺。在整场金融危机之中,人民币没有出现过贬值;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没有转移祸端,用自己的实力击溃了金融大鳄们;人民币取得信誉,中国政府也赢得世界的喝彩。
  
   在这一次次地危机面前,中国经济也经受住了考验;政府也加强了对市场的管制,从抑制楼价到整顿金融,从打击热钱到大笔动用外汇;“中国模式”在危机中形成了雏形。对经济放任但不放纵,对市场管制但不关死,允许自由但不绝对,在一定范围内政府尽量减少干预,危机到来之时政府迅速救市,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在改革初期,中国政府就下定决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再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国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先要做大自己这块蛋糕,把经济总量搞上去,即GDP要增加;然后才能保证人均分多分好,即再追求人均GDP;第二、要实现三步走战略,就必须得保证增长速度,即经济增长率,要稳在年均8%以上;第三、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特别是CPI不能过高;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目前,虽然中国先后出现过几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都被顺利解决;但是在经济发展中难免也出现一些结构性通胀,这些问题都是无关大局,纯属可控;第四、在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下,赚取更多的外汇;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通过为世界输出低廉的产品而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一时间“中国制造”更是风靡全球;时至今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奇迹。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融入了世界;作为国际市场一份子的中国正在走向更大的辉煌。中国的经济模式有着自己的特色,她既不同于欧美自由经济模式,又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国的经济力量由两部分组成,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上两种力量相辅相成,经济形式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以这种结构就决定了经济力量的组成。在经济思想上,中国党和政府并没有抛弃马列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在结合着本国特有模式的前提下,灵活借用西方国家的经济思想。于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上个世纪末,凯恩斯主义渐渐地被引入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实际操作,中国将凯恩斯主义与自己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凯恩斯模式。从近几年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来看,无一不出自凯恩斯主义的手笔;在知识界凯恩斯信徒也大行其道。渐渐地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安了家、落了户、产了子,做大做强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