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与中国


  

   
  
   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济界就有四种不同的观点,也因此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流派;即:第一种主张政府对市场进行全面管制、建立高度集权模式;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列主义;第二种主张政府不干预市场,依靠市场规律自我调节;这一思想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第三种意见是对前两种意见的调和;主张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在不断进行;在近代西方又形成了新的思想和学派,即以哈耶克为首的奥地利学派,他们主张市场应该完全自由,政府绝对不能干预,其代表作《通向虏役之路》就是阐述这一问题;而与之对立的却是凯恩斯的主张,在经济活动中,他们更相信政府的力量,强调政府对市场的作用,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三种思想是对前两种思想的调和,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它是货币主义的领军人物,在这一问题上,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代表作《自由选择》。或许这一问题原本就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是正是得力于经济界的百家争鸣,才使得今日经济学的光辉璀璨。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份子,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经济得益于各种养分不断的成长壮大。2008年源自美国华尔街的一场危机却波及到了太平洋对岸的中国,世界各国间经济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写照。
  
   但是,中国经济历经三十年的高增长确实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过去三十年里,经济的发展上,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说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投资和消费的拉动;而市场的贡献却是很小;在凯恩斯主义眼中,中国政府的表现是符合他们的经济思想的。时至今日中国的这块经济蛋糕确实是做大了,各项宏观指标都很优秀。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动荡,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在加强。一年一度的宏观政策的发布成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是不完全相信市场的力量,在经济思维上他们还没有跳出凯恩斯模式;所以在今日中国的经济领域,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力量依然还很强大。2008年,当华尔街金融危机刚刚到达中国之时,当年政府就下拨了四万亿的资款用于救市,在经济领域中国政府的强势可见一班。三十年里,中国确实也实现了国强的梦想,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从神舟系列再到嫦娥系列,从经济再到军事;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中国实力的写照。但是总量并不能代表个量,现在的中国是国富民弱、国强民退。这或许是中国下一个三十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须要再一次地转型。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历来是强调强政府弱市场的;与凯恩斯在经济上主张又着相似观点的是马吉雅维利在政治上主张强君主弱国民的思想。从世界潮流来看,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早已失宠,他们得过凯恩斯主义的好处,更吃过他的苦头;将来世界经济究竟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成什么样,这依然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它绝不会成为凯恩斯主义一家的天下。中国经济是世界的一份子,它将随世界经济走势而发展,在外因和内因的双重主导下,凯恩斯主义也会在中国成为历史的。相信将来中国还会以更大的姿态积极主动的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潮流中去。
  
   从2002年中国第四代领导人上台以后就将中国的民生问题提到了议事议程之上,与此同时,更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写近了党章。这集中说明了,中国的决策层在追求总量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个量。从十六大到十七届五中全会,在这8年的时间里,中国也调整了自己的发展轨迹。在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地同时也注重个量,真正做到藏富于民。这或许是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目标,在看到上一个三十年成绩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下一个三十年里创造更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