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除苏联外)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在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里,他用了大量的篇目去论证这一结论;以亚当为首的古典经济学派将“自由与市场”等理论推广到了世界,以后历经传承更发展成为西方经济之核心,亚当·斯密也一举奠定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继他之后,经济界能人辈出,这其中的威廉·裴迪在他的基础上发展了政治经济学;萨伊在其基础上创立了经济学的“三分法”(生产、分配、消费)和“生产创造需求”的经典定律;李嘉图更是集大成者,他的大分工理论直接影响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的发展方向。所以在这一批又一批人的手中,古典经济学得以发展壮大,并占据经济学中的霸主地位。
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有人提出修改,也有人产生不信任,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之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这其中反对声音最为强烈者莫过于马克思,在探索危机之根源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其弊病,并提出了相应的药方;从1843年到他逝世的几十年里,他不辞辛劳的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资本论》;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经济,给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外的蓝本,被无产阶级奉为指南,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实行了与资本主义国家截然相反的经济模式,即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在1929年到1933年里,当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之时,奉行不干预政策的美国总统胡佛只能任凭一幕幕的悲剧在自己国家里自由上演,他就此毫无手段和对策;而与之相反的苏联经济却在高度计划的体制下,却爆发出了勃勃生机;不言而喻这场危机重创了那些亚当·斯密的支持者们,给反对者提供了表演的平台。
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为“新政”做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经济学理论,同传统的经典学说针锋相对;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