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房地产调控分配制度值得中国学习


  要把中国的城市变成创新的中心,就应该尽可能地把豪宅、私人车请出市中心,让经济型的小房、公交、自行车成为大城市的主宰。可惜,这样的目标,依靠目前的市场结构是很难达到的,需要重大的政策创新。在我看来,新住房制度的核心是:把住房作为“国家红利”,使保障性住房全民化。在这个基础上,让少量高级住房在市场上“为富人服务”,并对这种“服务”课以重税,把这些税收所得全部用来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要注意,这并非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方案,其实和任志强长期以来的主张基本是相合的:让政府承担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的责任,然后把市场交给开发商。我们最大的不同恐怕在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份额各占多少。我认为,中国的住房80%以上应该是保障性住房。并且要用对20%以下的商品房课以重税来补助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市场在房地产中仅起着辅助性或边缘性的作用,绝对不能成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其实,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并且获得了相当成功,很值得我们借鉴。看看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的2010年版世界竞争力排名(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新加坡和香港分别位列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打破了十几年来美国对这一排名的垄断。而在这两个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新加坡有80%以上的居民住在政府的公房中。香港则有一半左右的居民住公共住宅。排名第十二位的荷兰(去年第十位),住公房的比例在40%以上,在主要大城市公房比例接近一半。

  关于保障性住房,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如公共住房、社会住房、经济适用房等等。各国的有关制度也有所不同。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统一称之为公共住房。应该说,公共住房制度在发达国家有许多问题。但是,缺乏公共住房的国家问题恐怕更多。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公共住房解决了巨大的社会问题。这里比较成功的例子,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荷兰。

  新加坡独立后马上就面临着住房紧缺的问题。建屋发展局随即成立,首任主席就是前内阁资深部长林金山。该局的目标是给新加坡居民提供低价格的公共住房,清理棚户区。这种公共住房,叫作“组屋”。目前80%以上的新加坡人住在这种组屋中。这种制度,国内已经多有介绍,这里不必再重复。兹举其基本的原则:新加坡的土地基本上是国有。但是,国有并非政府实施“土地财政”、高价卖地牟取暴利的理由。相反,政府把土地免费提供给居民,统一建造“组屋”,用成本价格出售给合格的新加坡公民;同时按收入的不同,对购买组屋有所规定。组屋按卧室数目分为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等等。购买二房式的家庭月收入不得超过2000新元,购买简单三房式的家庭月收入不得超过3000新元,购买复杂三房式(或带有限地产)以上(如四、五房式等)的更大组屋的家庭月总收入顶限为8000新元,购买大家庭所需要的大型组屋的月总收入顶限为12000元。这种政策鼓励居民在购买住房时量入为出,限制了住房的消费。比如,三房式的面积为65平米,四房式为90平米,五房式为110平米,最高级组屋为130平米。想想看,新加坡人均GDP达37,293美元,比中国(仅3,678美元)高十倍。但是,新加坡比较高端的组屋,面积也不过100平米出头。另外,对于低收入阶层,政府给予资助帮助其购买住房。在这样的制度下,新加坡的住房拥有率达到88.8%,其中有74.5%的家庭住在四房式或更大的组屋或私房中,生活得非常体面。

  这种制度,就是把住房变成了“国家红利”,人人有份。这样,做一个新加坡人就有了更实在的意义,对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大有帮助。特别是政府对那些低收入的阶层照顾得可谓无微不至。比如,一些早期盖的组屋,规格比较低,在低层没有电梯。等国家富裕了、规格提高了后,政府给这些低收入阶层的住宅装电梯,居民只需支付一点象征性价格。你多穷都可以分享“国家红利”。这样,每个公民都把国家当成自己的资产一样,为之竭忠尽智。一位新加坡媒体资深人士在答复我有关问题时说:“新加坡的组屋(即公屋)已有50年的历史……反映了李光耀的治国理念……记得多年前,他曾公开说过,为什么人民行动党(李光耀是创党人之一)政府要在濒海的马林百列区(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选区)兴建价廉物美的组屋?这是一种劫富济贫的做法。(凭记忆转述)1976年那几年,一套五房式组屋(三室两厅两卫一阳台一厨房一贮藏室,120平方米左右),只须3万5000新元。好多月入500新元左右的新加坡受薪者都是这种政策的受惠者。34年后的今天,面海的高层组屋,最近的转卖价,高达70多万新元。这就是内阁资政李光耀当年所说的‘劫富济贫’。因为发展马林百列住宅区的地段,是填海造地的结果,把面海的高档别墅和私宅的风景线给挡住了,把富人的风景线分给了平民百姓。”

  另外,那些成功人士,在住进组屋后收入提高,也不必搬出。前面提到的这位媒体资深人士就说:“我目前仍然住在这类房子,面积是121平方米,共有三间房、客厅、饭厅、阳台、厨房以及两卫,还有贮藏室。由于房子是在20层,两户人家,两部电梯,邻近地铁站,小区的设施一应俱全,出入非常方便,在20层从前后方望出去,都可看到绿肺。这样的房子,算是比较好的政府组屋。我也拥有一套私房,我们这里管它称为共管公寓,小区有游泳池等各种各样设施,步行五分钟就是地铁站。由于我妻子和孩子较喜欢目前房子的地点,而选择住在政府组屋内。那套共管公寓就出租给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美国专业人员。”他自己估计他的家庭收入在新加坡至少属于最顶尖的10%的阶层。他买了私房,是因为不知道积蓄应该怎么投资。但私房的价格高得无法和组屋同日而语。而他的朋友,投资很成功,资产过千万新元,提前退休享清福,却还住在这种组屋中。所以,在新加坡,组屋这种公共住房并非贫困的标志,而是同舟共济的公民们的生活水平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