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行(5):枫桥
7月16日,苏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诗中的“江枫”指的是对面江村通往寒山寺的两座石桥江村桥和枫桥。
站在寒山寺门前,寒山寺的人声鼎沸香火升腾与对面江村的冷清和孤寂形成鲜明对照。我幻想着,张继就是在那样一种孤独和寂寞中,枯坐桥下寂寞的船舱,写下他那千古绝唱的。
在寒山寺一侧,江村景区是一个安静而古朴的小村落。这是一个沙洲,介于运河和枫江之间,当年曾经是漕运码头。当年的张继,也许是因为乘船到了枫桥,因为错过入城时间而不得不停歇在城外。因被寒山寺的钟声勾起寂寥而写出那首绝唱。
江枫景区展示的,除了与张继诗词有关的古桥、渡船之外,还有漕运及码头的历史,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如扇子、丝绸以及小吃。有意思的是,糕点铺子主人不在,游人可以自己取用,留下钱币即可。
江枫景区游人稀落,倒是给喜欢安静的人们留下闲适享受的空间。在小道上慢慢踱着,想象着张继的落寞和惆怅,自己也不禁落寞和惆怅起来。
枫桥之下,应该就是当年张继酝酿愁绪的地方。顺着张继的目光看过去,对面香火升腾的寒山寺,当年的当时不会如此这般热闹和喧腾,不过,即使只有悠扬的钟声,只有枯坐的僧侣,那里也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想象和向往。一如拾得之于寒山或者寒山之于拾得。
风景总在河对岸。一方面,距离让人产生对风景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风景所寄托的向往和想象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体会和把握。风景中所寄托的某些东西,可能有我们的理想或者思念,而这些本来就意味着距离。这样,空间的距离感成为一种与情感有关的隐喻。
张继诗中的那种距离感,那种对岸性,既是一种空间的,也是一种情感的;既是一种真实的,也是一种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