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碎片化”


  “碎片化”已经成为理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术语。然而,一般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或者直观的感受上。比如海量资讯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感觉某种“眩晕”,注意力难以聚焦、目不暇接,大部头、长篇章已成为奢侈品;“浏览”代替了“阅读”,“即时体验”消解了“细嚼慢咽”;时间被切得七零八落,“八爪鱼生活”是常态等等。“碎片感”无所不在,充斥于世。

  “碎片”带来的深度焦虑,其实才是理解“碎片化”的关键。这种焦虑其实是“重新装配”的冲动,是“还原”的冲动。恰恰这种冲动,是“碎片化”最大的“敌人”。

  碎片不是还原论

  拽一个哲学术语说,“碎片化”其实预示着“主体的重构”,这种“重构”并非是经典主体哲学意义上的那个“独立于客体而存”的主体的再次复活,而是行走于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边缘的“多重化主体的诞生”。

  用比特来说,碎片化早期只是编码与赋值;但随着“数字化生存的展开”,日益成为“有意义的生命的最小单元”,那些独立存活、独立传播的微博文字、可混搭的视像单元,已经成为有生命的,类似于微生物细菌级别的“活体”,弥漫在数字空间的每一个角落。碎片化就是构成人的多重生命的机缘。所有碎片化产生了一个终极问题:对整体论的重新审视。

  简单来说,整体论和还原论在科学哲学上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后者是科学至上主义,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还原到最小。于是切分、分解、细分,每一次“碾碎对象”的努力,都执着于一个信念:这个世界是可以通过无限切分,看得清清楚楚的。

  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到底是不是还原呢?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但另一方面,在切碎之后,这些碎片并非倾向于“复原”,而是获得了“独立存活的权力”,是可发送,可转移,可嫁接,可混搭的。它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它只是人的某个片段,甚至不单纯依附于肉身的存在,它可以在漂浮、游弋中不断被注入生命的活性。

  举个例子,自古以来,“通灵术”一直是人类附着于图腾崇拜和玄学神祗的神秘支脉。现代技术发达之后,一些技术狂人在设想发明“远程通灵术”。美国着名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曾刊登过这样的文章,幻想人可以通过电缆远程发送,首先把人进行断层扫描,然后人变成数字,然后发送到另外一个地点,对人进行重新拼装。这就是远程通灵术。

  另一个说法是一位脑神经生理学家彭菲尔德(Dr. Wilder Graves Penfield, 1891-1976),20世纪30年代提出“缸中之脑”的假设,意思是说把人脑与人身分离,然后泡到福尔马林里面。这时,大脑还是活着的,然后拿电线接过来,意思是说人的大脑和身体是可以分离的。你就会看到科技狂热走到极端之后是多么的可怕。不过作为哲学思考还是有价值的。这种分离也算是一种“碎片化”,“碎片化”是整体论的2.0版。

  整体论2.0版

  整体论的1.0版其实仍然是还原论,刚才说的“远程通灵术”,“缸中之脑”,它们都属于还原论,他的假设就是万物无限细分。在这种情况下,整体论反其道而行之。整体论者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把他切碎之后,切碎后的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属性加总起来并不是整体属性,他们不同构,所以整体论者认为切碎和整体是两回事,需要重新看待。所以整体论基于系统论。(当然,也有人指出,系统论是更高层级的还原论,在此不细分析了)。

  这里我说的整体论的2.0版,是“可混搭的有机体再造”。凯文·凯利的“新人机共同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混搭指的是主动式的、具有活力的跨界行为,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征。每一个碎片的最小单元,可以想象成拟人化有生命的个体,或者说携带有“元主体”的生命基因,就像是微博上的一条记录一样,具备一定的活性。微博上的东西,表面上都是自己写的或者转发的。一旦放到网上后,你自己对其就不可控。他被转载到哪里,已及被谁转载完全在你的控制之外,这个时候每一条微博就仿佛有了“生命”,留下了“自主游走的轨迹”。这些可混搭的微小碎片,又可以重新集合起来变成新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的生命周期可短可长,这种现象叫做有机体生命现象的“涌现”。

  在涌现的状态下,生命的再造是“注入式”的再造,是赋值。外在的碎片链接、混搭,给我的这个文本片段带来了新的生活意蕴,但事先我们并不知晓。所以涌现出来的总体我们是不可知的,不可预测的。在这个意义下,碎片化是指向新的整体论的。新的整体论告诉我们在整体有限思想的限制下,我们不可能得到整体的操纵感。这一点,区别于前一个版本的整体论。

  碎片化的未来图景

  整体论第二版里面的碎片化,带来了这样一个哲学词汇——others(他者),这个他者并非传统意义上作为与主体同构的另一个存在,不是指另一个“肉身”,“他”就是碎片(当然“我”也是碎片)。无数个碎片的交织、搅拌、碰撞、混搭,所呈现出的整体“景观”,绝不是传统机械还原论、或者机械系统论所能预测、认知和操控的。整体论的第一版里面,是没有others的。

  学会与“碎片”共存,或许是未来互联网生存状态新的模态。它预示着三种图景:其一,不再指望一劳永逸的宏大叙事,是这个世界的终极。这个世界注定是丰富多彩的“碎片”,所形成的波光滢滢的样子;其二,不同层级的“碎片”自如地交织在一起,忽而呈现出某种混乱的失序;忽而涌现出某种错综复杂的秩序,没有对错、好坏、善恶,只有“相互嵌入的生命的呼吸”;其三,虚拟的符号空间与实体空间融为一体,独立个体的重要性让位于群体的重要性,粘合群体的“筋腱”,就是无所不在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