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段永朝

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Ziff Davis媒体集团(中国)战略发展研究顾问。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IT治理专业委员会、IT服务专业委员会、业务持续管理(BCM)专业委员会委员;数字论坛发起人之一及成员。
25年IT从业经验,涉及媒体、铁路、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主持并参与多项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涉及自动控制、智能仪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长期在多家网站和IT专业媒体开设专栏,有数种专业著述出版。近作《互联网:碎片化生存》,2009年10月,中信出版社出版。

图灵的天花板:计算主义批判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苇草智酷、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2024苇草思想者大会(第八届)——重新理解秩序@计算”在北京大庆朗读成功举办。段永朝以《图灵的天花板:计算主义批判》做主题分享。

以下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先问候今天在现场已经坐了三个小时的各位,大家辛苦了。今天的这个主题,叫做“重新理解秩序@计算”。一句话说,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计算如何重塑秩序?”

2024年我们曾就“到底何谓计算”的问题,在景峪书院举办过两次苇草会...

Read more

风暴之眼:技术中立论的破产意味着什么?


 

  2024年1月30日,智酷总343期,由一起读·读书会、苇草智酷联合主办的“一起读未来·开题讲座”成功举办。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分享《读书与未来——风暴之眼:技术中立论的破产意味着什么?》。

  以下根据段永朝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大家下午好。本来这个活动应该在一个月以前就完成,因为种种原因推到今年(2024年)1月份。很高兴和“一起读”读书会的活动产生交集。我们希望用一到两年的时间读几本书。

  前期和王瑛老师也探讨过几次关于书...

Read more

大模型发展的三个迷思


 自 ChatGPT 发布以来,大模型掀起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金融业沉淀了金融交易、客户信息、市场分析、风控等海量数据,又有大量高效处理的技术需求,因此也成为大模型最有可能落地实践的领域之一。但金融作为一个强监管且对精准性、可控性要求很高的行业,通用大模型在金融核心业务领域的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近期邀请政策与行业专家,召开“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监管与市场未来格局”专题研讨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会员、《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段永朝参会并发言。

 

段永朝认为,...

Read more

我感知故我在——《意识机器》推荐序


 假如一本书的封面上有“新科学”三个字,往往表明,这本书的作者会对某个领域的“知识状态”做一番全新的梳理、诠释,甚至重构。


比如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1638年),就是用三人四天的对话,阐释了物理位移和形变的力学根源,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从而奠定近代科学的思想基础。


再比如意大利人文学者、批判理性主义早期的思想先锋维柯的《新科学》(1725年),试图对人文学科进行“科学”的综合,并以此对抗笛卡尔的两分法和还原论。维柯创造的拉丁语格言 &ldquo...

Read more

超级平台:大模型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段永朝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

 

过去一年里,ChatGPT引爆的大模型技术,已成为人工智能全新的应用领域。今年7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披露了近百种大模型产品,一时间“百模大战”成为这一领域独特的风景。

大模型究竟是什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对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发挥何种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随着大模型领域的深入讨论,日渐呈现出面向产业、面向应用、面向深度创新的态势。

简单说,大模型指的是拥有数十亿至数百亿个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从应用角度说,大模型可以完成图像分类、机器翻译、内容生成等...

Read more

文化的力量:征服还是共生?—《社会性征服地球》推荐序


  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生态学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等,爱德华·威尔逊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当代美国的25位美国人”之一,同时,也被授予“世纪人物”的称号。

  世界知名的蚂蚁研究专家,“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以《论人性》《蚂蚁》两部作品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自然》杂志评价威尔逊:“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社会性征服地球》,是威尔逊的遗世之作。本书英文版得到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作...

Read more

GPT的十大问题


 


本文通过阅读GPT相关论文并与GPT实时多轮交互后撰写,一共涉及约50轮问答;本文内容采用与ChatGPT多轮重复问答的方式,对问答结果经编辑整理而成。部分内容已综合混辑多轮问答的结果,应能辨认出机器回复的痕迹,故未加引号;除此之外,尽可能给出原文引用,请各位朋友明察。全篇总计19585字。



作者 | 段永朝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


 

目录

GPT概述

第一个问题:蛮力计算

第二个问题:生成语法规则的有效性

第三个问题:对齐问题

第四个问题:语义和理解问题

 

...

Read more

技术的喧嚣与思想的隐忧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元宇宙”成为引领数字时代先河的头羊。一时间,各种预测未来大变局、大转型和大危机的文本甚嚣尘上,仿佛天翻地覆的巨变近在眼前。伴随这种躁动情绪的,其实是对未来深深的不安,以及某种难以察觉的大忧虑,我称之为旧世界最后的盛宴

元宇宙:旧世界最后的盛宴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盛宴、“最后的”和“旧世界”。

从近两年参与元宇宙讨论的各界人士来看,这无疑是一场“盛宴”,人们视元宇...

Read more

想到后天,才能过好明天


 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

数字时代,我们如何把握好明天?

{2021年12月21日,由华章出版社、南京大学商学院等共同举办的“德鲁克纪念论坛”}

大家都知道德鲁克是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华章出版社过去几年来通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出版了全套的彼得·德鲁克全集。那什么是经典呢?就是跨越时代有超长的魅力。很多经典,包括德鲁克在内,的确是常读常新的。

今天我们就从德鲁克的《已经发生的未来》,看一看为什么德鲁克的著作常读常新。

德鲁克的《已经发生的未来》出版于1957年。1957年,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是...

Read more

技术原教旨思想的渊源


 我主要想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讨论的马斯克的思想渊源,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点,包括马斯克在内的当代的一些技术工程师、当代的一些企业家以及学术界的一些人,在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灾难-拯救”这样一个叙事的主线。“灾难-拯救”这个叙事主线是非常强悍的西方几千年的文化背景。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二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东方的技术工程师、企业家和学者们,应该如何主动思考?在一个已经被框定了的思想传承路径的叙事结构之下,如何给出自己的思考?

 

马斯克生于1971年,今年50岁,他既不是嬉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