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一 国家创新考试与创新国策措施与意义
说明:此成果2002年完成(已发表),
熊文莲
研究背景:美国79年至今才25年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2003年就培育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世界获奖名额的一半。在500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283名出自美国大学。世界其他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出自美国。我们中国大陆人口居世界之最,理应获诺贝尔奖占世界之最,但至今也未获一个诺贝尔奖(后注:我完成次成果时,后来该获诺贝尔奖的水稻之父袁龙平还未完成研究)。这是中国大陆教育的失败!是中国大陆人的遗憾!!!
研究现状:经资料查阅,没有发现国内外有过这么超前深远、普遍(从学校到各行业)的创新成绩创新政策的系统课题研究。
研究意义: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如何?一个国家的建设发展如何?首先就看这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而教育质量水平又主要取决于国家考试项目和标准的科学先进性。因此,从小考到考研,实行每届毕业升学二合一自主创新考试,(说不定每年都会设计出一些重要的科研课题,每年会多出一些科研成果),才能培养、检查出学生的创造智慧与特长。这些创新题案的水平和意义如何?可大致衡量那个学校、那个地区、那个国家办学质量的高低。
研究目的:
⒈改革国家考试制度,为学生们以后创造新职业新岗位,快速高质量建设国家打下智商能力基础;促进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国家各行业建设步伐,强国雪中国大陆未获诺贝尔奖耻!
⒉使中国人把创新作为世代相传的历史使命,养成世代创新的良好习惯,使中国尽快成为世界上永不衰退的强国。
创新考试国策范围:写入宪法——行政国策——教育国策。
应用范围:从小考~各级各类升学考试,某些职业上岗证书考试、职称、技能、理论学习等考试。
实验方法:从小学一年级(操作从幼儿园开始)起设立自主创新成绩档案,进行平时自主创新评价和学期末或学年末自主创新考试与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法:创新成绩 = 平时(班级管理、自主课堂教学、自主考试)创新成绩+ 课外创新成果(或考试)竞赛成绩
调控策略:⒈创新激励政策的科学性;⒉创新成果评价的科学公正性;⒊持续加强创新政策法规奖惩正反执行力度。
变量关系:自变量——政府执行创新政策法规的标准、力度和科学性。因变量——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视、支持程度和教育管理。
一、国家设立创新成绩的措施与意义
⒈创新考试的具体作用
如果把创造能力综合考试从小学毕业起,由地方教委统一考试招生,幼儿园、学校、家庭就会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生也会重视自己的全面培养。高分低能、低分低能、自私者、心理脆弱狭隘者就会减少,国家有用人才、高级人才、特殊人才就会倍增;且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给习惯性评价受歧视的差生自强自信的希望,有利于激励差生发奋努力;学生选择专业填报自愿也较快速、准确,避免了入大学后调整专业的双向麻烦和时间浪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人才、时间、精力的有效利用。实行创新考试,原成绩较差者有可能成为好学生。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思考爱动手创造的勤劳习惯,以后就能增加创设创造新职业、新岗位、新企业的创新人才,减少好吃懒做和无业人员的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稳定。不难看出,创新综合能力成绩和人文素质成绩的设立对个人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发展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培养人才和国家建设两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重要作用,它是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部分,也是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部分。
⒉创新考试的具体操作设想
⑴创新考试的界定范围
①小学主要体现生活学习两方面的小创新:B小童话、小神话、小玩具、小教具、短词句、小故事、儿歌、儿童舞蹈、手工等。B教、学、(班、年级、校级)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德文素质评价创新。
②中学主要体现在:A生活、学习中。如生活、学习、教学中的用具、模型,教与学的方法设计,科技小论文、各种模型实体,科幻小说、散文、故事、诗歌、歌曲、广告、多某体作品、新概念、新理念等创新。B教法、学法、(班、年级、校级)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德文素质评价等创新。
③大学以上主要体现:A实用价值、科研价值和发展前景: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市场经济、工农业、国防科技、环保、土保、水利农畜牧业等其它方面的管理操作和管理理论创新,模型、产品设计制作等创新。B教法、学法、(班、年级、校级)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德文素质评价等创新。
⑵创新成绩比例设想
创新成绩 =平时创新成绩+ 创新(成果评比或考试)成绩
如果创新成绩设为百分制,设小考创新成绩分占总成绩的10 %,中考占20 %,高考占30 %,考硕占40%,考博占50% 或更多;也可规定为创新单科成绩的50 %记入总成绩;或规定创新成绩必须60 %才能毕业或升学。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按创新实际成绩算入总成绩。这么大的创新成绩比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会一致高度重视学生的终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后全国人民的创造能力就会普遍提高,创造国力就会全面增强。
⑶出题、考试时间设想
①出题设想:自主创新考试只给一个大方向,不给任何题目,不作任何要求,无论哪方面均可,让历届考生自然、随意、轻松的发挥完成。
②考试时间设想:可以考虑把高考创新考试提前在高三下期或上期单独进行,并适当放宽准备时间,把具体考试时间提前一月、或半年、或一年、甚至2年、3年告诉考生。并告知考试类型:考独立创新还是考合作创新,或考独立与合作混和型创新。这里主要讲的是较大创新作品的考试。国家可以规定:每届高考创新考试都是大作品考试。这样每年各省高考就会产生一大批完善的创新作品。
什么是大创新成果?大创新作品是指创新质量高、使用价值高、使用范围宽、使用时间长的系统创新科研成果。
⑷创新考试类型设想
创新考试分叙述性(把创新设计方案、作用、意义等写出来)考试、制作性考试(发相同材料现场制作)、直接交成果三种考试类型。
高考以上创新考试,每个地区设农业考场、工业考场、教育考场、影视考场、电类考场、国防科技考场…… 每个考场又设不同考室,如教育考场设教育法考室、教学法考室、课件教具考室等,让考生自己去对场对室选号考试。也可提前收集考生的创新信息,根据创新类型设考号与座位号,再设考场。如果不设考场,到了考试这天,考生把创新成果交到学校,考试完毕。
为了防止考生创新剽窃、模仿作弊和便于阅卷,可规定:考试成果必须附说明书,如创新目的(写目的就提到了创新背景)、性能、用途等。
各级各类考试中高考的考务工作量最大,若想减轻高考工作量,国家教委可有计划的规定高考:今年这个省考农业方面的创新,那个省考工业方面的创新… … 考教育方面的创新等。但这种考试要求A必须提前1~3年告诉考生,否则,会限制考生创造力的发挥。B这种考试不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的,所以,创新考试的效果会不好。笔者建议国家教委别采用这种形式。
⑸创新阅卷措施设想:高考以上考试,无论卷面考试或者非卷面考试,根据创新成果的性能、新意程度和社会实用价值或研究发展价值等的大小进行分类阅卷,分级打分。假设创新成绩满分100分,若分5个大等级,每个大等级又分5个小等级,每个小等级再分四个更小等级,就能降低阅卷打分难度,又能减少人为误差。
⑹创新获奖名额设想:中国的高考创新考试人群特别庞大,行动和场面是世界历史空前之最。因参考学生太多成果太多,评奖的准确难度很大。为了公正评审好把握,国家、省市自治区、区县分别专设特殊奖1名;国省县三级分别设10个等级奖,每个等级2~3个名额。
⑺创新答案的处理措施设想:升学创新考试阅卷结束后,专门机构把全国各地价值高的(80分以上的)不同创造性题案收集分类整理出来编辑成册,作为对应一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案例训练;有些创新意义重大深远的题可作本人或本校继续创新研究课题完成;有的作示范展示,供其他学生创新借鉴。
二、国家设立创新节与创新大赛的措施与意义
⒈全国家庭创新节日
为了尽快掀起全国男女老少持续创新的氛围,建议设立国家家庭创新节,把创新节日作为我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定在春节的大年初十~十五(每年大年十五前上班都不严肃正规,创新节规定在此时间范围就起弥补工作作用。可在创新节交创新成果或创新颁奖),让全国人民在欢欢喜喜过传统春节的同时,隆隆重重的庆贺我们发展壮大的创新节日,亲戚朋友走访时热热闹闹地交流创新经验与心得。这样能鼓励、激发全国人民创新的激情,坚定人民的创新意志。每年进行一次全国家庭合作创新比赛[把农民、工人家庭与知识分子家庭的竞赛分开,使农民、工人家庭积极参与(科学种田普及就会更快)],进一步全面、充分调动全国人民持续创新的积极性,并制定出家庭创新的有关政策。国家把创新教育从学校和社会两头抓,使今后的每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家庭创新教育的熏陶,增强学校的创新教育效果。这样,创新政策就会得到彻底、全面落实,全国人民的创新激情就会持续高涨、稳定,创造能力就会普遍提高,中国的创新国力就会全面大大增强。
⒉全国劳动技能竞赛节
全国劳动技能竞赛节,简称“技能节”。节日设在五一节放假后。每年五一节,全国各级各行业每年定期全国劳动技能创新竞赛评比,制造全国男女老少持续学习、钻研技术的群众性继续学习竞赛运动,为实施全民平等科研制度铺路、搭桥、呐喊、助兴,同时又提高了国家各生产行业的中低级技术水平,推动生产革命持续、稳定、快速向前发展。
⒊全国数学竞赛节。
停止现行奥术竞赛,国家自主实行数学竞赛,把奥数竞赛改成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数学创新大赛。使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探究创新数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国家设立数学竞赛节,简称“数赛节”,把我国最早数学家的生日或逝世的日子定为数赛节,把数学竞赛定在数学节进行,意是缅怀我国数学创始人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创新发展我国数学。
数赛的参赛内容及形式:解题式的叙述性论文、演算式、实用性的各种生产工具、科技产品、科幻式的各种模型,或是用精湛的数学原理阐述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阐述一个市场变化规律或经济变化规律等,无论哪一类成果,都要体现出数学上的新意。体现数学新意是数赛的主要内容、重要内容。产品和模型要附说明书,说明所用数学的新意在哪儿?评价要允许和鼓励数学新意的任意表达形式。
⒋学生特长兴趣爱好创新节
学生特长兴趣爱好创新节简称“学生兴趣节”。每年在节日这天举行全国各级学校学生特长爱好创新竞赛、特长竞赛,为充分激发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培养更多更高级的特色人才制造声势与氛围。
⒌学生自主常规课堂教学创新节
学生自主常规课堂教学创新节简称“学生教学节”。每年进行全国各级学生教学创新大赛,提高全国课堂教学水平,为实现持续提高全民教育教学能力铺路。让学生开怀视野与胸怀,立志掌握好教育硬本领,发展好祖国教育,用教育科技捍卫好祖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用教育科技发展国民经济,使祖国建设腾飞。
⒍教学艺术大赛节
国家分别设立:学生教学艺术节;教师教学艺术节。各省市每年分别进行一次学生、教师教学艺术表演大赛(考试)。
⒎学生自主班级教育管理节
学生自主班级教育管理节简称“学生教育节”。定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体现我国儿童在新教育制度下健康的一天天走向成熟与独立。学生自主节这天,全国举行学生自主创新班级管理竞赛。
⒏各项全国创新大赛的评价原则和管理措施
设创新成绩满分100分。先把大致相近的成果进行学科粗分类,再进行等级粗分类,仍分几个大等级,每个大等级又分几个小等级,每个小等级再细则列表评价打分。然后对即将获奖成果再次重新打分平衡,最后才得出获奖名次。凡是参评论文和模型等形式的成果都无区域、单位、姓名,无年龄、性别、民族等字样,参评的各类成果在第一次接收时就按登记顺序一次性编号。评委成员和收发管理的工作人员全部是退休人员。这样一是减轻在职人员的工作量,二是减少和防止评审虚假,三是减少和杜绝科技智力侵权腐败。
三、把创新作为永无期限的政治路线和宏伟目标来实施执行
⒈培养中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与强大创新国力靠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靠具有重大健康指挥力和约束力的政策法规来完善完成!把毕业升学考试录取新制度,各种创新节和创新大赛的奖惩有关政策写入宪法,作为我国今后强国治本的法宝。建议国务院把创新教育作为一条政治路线来执行,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头等大事来抓,作为中国的一项永无期限的宏伟目标来实施。把创新的政策法规年年讲,月月讲,把创新教育普及、深入到祖国的每个乡村角落,深入到每个百姓心里,达到人人懂教育和创造,个个能教育和创造,大家都想创新创造,都争着去创新创造。人人以创新创造为光荣为幸福,都把创新创造作为最高层次的享乐,最终使每个中国人把创新教育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世代相传的历史使命和养成世代创新的良好习惯。中国就会很快成为世界强国。建议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创新节目的专用频道,每天对全国男女老少进行持续广泛的创新宣传和创新法制教育。如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国内外各行业普遍性、典型性创新案例、创新人物、创新法制案例、创新法制政策等内容介绍。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特别要设立专职农、林、木、畜、渔等第一产业方面创新富裕发展的各种报道,以丰富和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物质与生活水平。各报刊杂志开设独立创新创造栏目,达到:为了国家尽快富裕强大,我们中国人工作、休息、吃饭甚至睡觉做梦想的都是创新创造。
⒉制定保护创新成果的完善政策法规
创新政策是国家生存和快速发展的生命线,保护研究人的创新成果就是保护全中华民族的创新积极性。随着创新人数的增多,许多复杂问题就会随着不断而来。因此,国家的系列创新政策与创新制度应与系统完善的创新法规一起出台,且严格监督贯彻执行。一开始就用法规杜绝作假,杜绝践踏、侵犯创新成果的行为,以保证创新政策顺利执行,保障创新积极性持续旺盛不衰。对践踏、侵犯创新成果者和创新作假者及时严厉法律制裁,做到持续性预防皮肤发炎,避免疮化脓后才医治。
⒊制定创新成果待遇人人平等政策法规
国家实施不分种族,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退休与否,不分干部群众,创新权利、创新成果待遇人人平等制度。现在的科研权利和待遇很不平等,百姓科研是“负待遇”。由于国家重视创造能力、创新成果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在政策与法律面前平等对待每个创造公民,就会:一减少小中高学生和经费流向别国,二减少成人人才流向别国,三增加老年科技成果。四同时吸引更多外来求学者、人才和经费。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就由单型教育转变成了能直接为社会、为市场经济、为国防等各行业科技科研和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复合型教育。用教育振兴中华,我国强大的一天就来临了!(设计到这里,我好象看到了我们的国家就象豆芽生长一样,在迅速地变大变强,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触啊!)
国家实施五项对口教育制度和学生创新成果奖金奖状制度,只要教育学生们从小认真实践创新,学生的创新在小学时代就可能有经济回报,就会早日体验到创新劳动的精神经济双幸福享受,更有利于持续激发和提高全国公民世世代代从小创新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