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2011年6月3日《中国经营报》“城市营销”版
低碳、环境友好、幸福感……城市新理念层出不穷,但叫好不叫座,相关产业的收益也不大。
当前,众多城市虽然规模与功能不同,但不约而同地都计划把自己建设成为不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集聚与流动的中心,对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争夺,登峰造极。城市的刚性规划效果不张,唯有创新的城市营销,才能吸纳更多的投资者、旅游者等目标群体的注意力,从而获取各种有益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随着超巨型城市(人口2000万以上)“亚城市群”的出现,当前的城市营销,营销的可以是超巨型城市的区(县)、城镇功能区,也可以是城市密集区、大都市圈。如包括深圳、广东、厦门、香港、高雄、三亚、海口等城市在内的华南邮轮旅游功能区,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域(district),形成特定主题的功能化区域(region),实现了部分城市(镇)的聚合发展。又如,辽中南、胶济沿线、海西、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和关中等地区,已形成了“城市密集区”。再比如,国内“全球旅游城市群”雏形初具,这是城市化最高层次的大都市“国际化、集约化”聚合发展,如沪宁杭都市圈、京津都市圈。
“十二五”期间,城市营销在实践中呈现四种全新特征:1.新业态,2.可评量,3.主协调,4.见效快,城市新营销应当直接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勾勒出城市转型的升级愿景,助力精英城市在国家政治版图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中国国情的城市新营销,应以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基点,在特定的时期,树立城市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面向居民、投资者、旅游者,满足政府、企业和民众的需求。政府是协调主体,企业、市民是参与主体,贴近城市新型优势产业和业态创新,借以提升本地企业和融资环境,有效刺激旅游消费,可评量、见效快、周期短、相关产业的直接收益较为明显,从而提升地方政府绩效。
比如上海、天津、青岛、舟山、宁波、厦门、深圳、三亚等沿海城市近年来掀起了邮轮母港建设的浪潮。其实质是以邮轮旅游为抓手,拉动区域船舶、机械、计算机与电子设备、石油化工、物流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优势产业,狠抓新型业态。除了豪华邮轮之外,低空私人飞机、主题度假酒店、无居民海岛开发等也开始在东部地区发展起来,这些新业态既有产业直接收益,又抢尽了城市营销的风头。
东部在搞业态创新,中西部还在“朴实”地搞国际会展,中西部总是在城市转型的起跑线上,就慢了东部一大步。如果中西部城市不能在业态创新上有所突破,那么它们在城市营销上,将与东部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而这背后就是它们在产业升级上也将与东部的差距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