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裴钰

文化学者,资深传媒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曾经服务于电台、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目前,致力于中国历史和现代西方思想史研究。目前关注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建工作。先后执笔《新春节文化宣言》,质疑中华文化标志城和清明节黄帝祭祀,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保持着多元化的人文批评角度,所著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影响。他对《红楼梦》的研究,集中于东西方比较文化的角度,力求探索《红楼梦》的传统中文魅力,积极推进传统汉语言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


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我们一直把1840年当作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纪年,其实,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1839年林则徐兵进澳门,在1839年,英国内阁决定正式出兵。来自西方文明的军事铁拳,跨越万里,砸向腐朽不堪的大清国。到了1840年,英国舰队抵达中国南海,大战爆发。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而1839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则说明封闭和倒退的清朝中国,走到了崩溃的终点,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封闭和腐朽的清代中国的葬礼...

Read more

中国戏曲荒唐的洋务运动


   在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视野中,我们不用牺牲汉语的特性,不用牺牲母语艺术的特性,不用牺牲民族戏曲的特性!

 

     现代人文主义,基于国际化的人文视野,她的人文目标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多样性的文化并存。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之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并不是如上帝一样比较两大文明谁优谁劣,也不是像巫师一样预言两大文明谁生谁灭,而是要清醒地明白,我们的国际化视野的人文根柢,在于保护我们民族的母语文化。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民族戏曲是我们的母语艺术,应该用世界...

Read more

对文化差异,承认是不够的,还要捍卫



    不久前,葛剑雄先生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文章《先考本民族文化,再对少数民族加分》,我随后在北京《竞报》上发表文章《高考试卷应推出多种语言版本》,我和葛先生在观点上有一些分歧,不过,总体上都是在推动教育走向开放和兼容,在开放和兼容的前提下,确保文化的特性。
    随后,刘仰先生在文章《承认差异,提倡融合》,认为我的观点“是在突出差异,都在自然民族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是不是一提文化的特性,就是在突出差异?是不是一突出差异,就会不利于融合呢?当然不是的,这样的逻辑...

Read more

第二次回应“方言文化”、“方言剧”问题


“保护好方言”和“推广普通话”绝不矛盾;我们应该像保护好东北方言一样,保护好其他各地的方言;我们要像爱护赵本山一样,爱护其他方言艺术家!

 

  近日,方言母语文化问题,又一次成为热点,这次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即方言剧问题。上周,我在接受某门户网站专访的时候,已经就此问题做了第一次回应,

    第一次回应的采访文字:

《专访裴钰:对方言剧要宽容保持平衡度最重要》

   今天,我再次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广大网友分享和交流。

 

 

“保护好方言”和“推广普通话”绝不矛盾
  &nb...

Read more

中国古典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保护


 

作者:黎文卓,香港著名编剧
2009年5月6日,C10 |  专栏 |  专栏——笑星看神州

 

  最近在内地书局发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首先是书名有趣,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最初以为是幽默搞笑的书,翻看一下,原来是一本颇有内涵、意义深长的文化评论。  
     书的作者裴钰,是个《红楼梦》研究学者。这本书主要是分析评论外国人繙译《红楼梦》的谬误。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不少人穷一生精力去深研;但不少外国人却以简单而肤浅的认识,将《红楼...

Read more

我为什么反对繁体字申遗?


     对于繁体字,“人文补课”比“申遗保护”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积极有效

    12月25日,北京《竞报》评论版刊发本文

   

 

     繁体字一直以来就没有死,未来也不可能死。从文字的地位上来讲,繁体字并不“弱势”,繁体字面临的尴尬,并不是人文末路,而恰恰因为我们的人文态度有所缺失,文化思想上存在“模糊地带”所致。真正需要学界...

Read more

红学应该顺应“全球化”


    《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中国文化彼此矛盾的侧面:自卑和孤傲自大并存,狭隘和无动于衷共生。

 

     11月29日,《羊城晚报》刊发了我的文章,谈“红学应该顺应全球化”这个问题。“红学”是老百姓之学,我们普通人要关注《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要关注中国文化在国际文明中的地位。

 

 

 

    红学发展到了今天,应该顺应“全球化&rdqu...

Read more

别把记者当保健医生


  观点索引:

  记者的核心是民众,对“民体”的关心重于“官体”,在官员和民众之间,记者们不是一家平直的天平,而是会倾向于百姓这一边。如果一个记者让官员放心了,那他就未必一定让老百姓放心。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说:“新闻媒体就是我们的‘保健医生’”周明华先生在《广州日报》撰文,认为“将新闻媒体当作自己的“保健医生”,那么,我们的“官体”一定就会少得“怪病”。”仇和书记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来...

Read more

3D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德政


   好莱坞电影巨制《阿凡达》让中国院线迅速从2D向3D转型,也让中国的电影观众迅速走向成熟。然而,对待新技术、新潮流,却总有人抱着本能的抵制态度,荒唐地将此斥之为“3D视觉霸权”。

  首先,3D电影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科幻、神话、灵异、动画等领域,以及珍宝鉴赏纪录片,还有远程医疗影像。因此,它对文艺片的创作和运营都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其次,3D在现阶段也存在着一些技术瓶颈,导演迈克尔·贝对《变形金刚3》的特效处理,也因此而犹豫不决。再次,3D是电影产业的动车组,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才会吸引大投资,这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

Read more

中国商业大片的十年长征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风起云涌,最核心的命题有二,一,如何打造自己的商业大片;二,如何培育中国商业大片的市场化环境。打造自己的商业大片,叫响中国大片的商业品牌,十年来,孜孜以求,漫漫长征,不仅是电影人,还包括文化、思想和产业等众多领域人士。

  商业大片是电影工业的基石

  我们讲培育电影工业成熟的市场规范,以及法制化的产业制度,但无论如何,中国电影工业的根本基石是商业片,特别是商业大片,大导演、大演员、大团队、大制作,才会吸引大投资,才会有大市场,一部商业大片,就能够振荡起电影工业的产业链,重塑中国电影产业,最现实的力量便是商业大片。

  1994年,内地开始通用“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