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大片的十年长征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风起云涌,最核心的命题有二,一,如何打造自己的商业大片;二,如何培育中国商业大片的市场化环境。打造自己的商业大片,叫响中国大片的商业品牌,十年来,孜孜以求,漫漫长征,不仅是电影人,还包括文化、思想和产业等众多领域人士。

  商业大片是电影工业的基石

  我们讲培育电影工业成熟的市场规范,以及法制化的产业制度,但无论如何,中国电影工业的根本基石是商业片,特别是商业大片,大导演、大演员、大团队、大制作,才会吸引大投资,才会有大市场,一部商业大片,就能够振荡起电影工业的产业链,重塑中国电影产业,最现实的力量便是商业大片。

  1994年,内地开始通用“大片”一词,商业大片理念正式粉墨登场。中影曾经向广电部电影局建议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在1994年,电影局回文批准,并提出每年可统一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如今,已增加为每年仅从美国进口20部影片,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在此限。每年进口的这10部影片往往为好莱坞大制作,预算较高,故而又被人称为10部进口“大片”。在这之后的几年里,进口大片虽然数量很少,票房却占到中国大陆票房的50%以上,

  中国第一部商业大片,是2000年台湾地区导演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制作预算1.5亿,该片在全球票房2.2亿,并且一举夺取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既能收获丰厚的票房,又能获得国际电影大奖,两全其美,于是,内地也就兴起商业大片的第一次浪潮。

  从《卧虎藏龙》以降,整整十年,大片纷纷登场,下表中是排名前十位的大片,但实事求是地说,还没有超越《卧虎藏龙》,票房没有问题,但艺术品质差强人意,甚至个别片子在损害中国商业大片的品牌。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批评的过程,我们曾经过分依赖导演的作用,然后又过分强调演员的作用,又过分强调投资的作用,始终没有把一部商业片的运作,看作是一条产品线,在发行、渠道、院线等等方面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商业片的新气派

  好演员有,好导演有,投资也很充裕,我们用10年翻过了中国商业片的草创一页。最近,多部商业大片陆续公映,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气派。

  比如,《东风雨》相比起早期的内地商业大片,还是有着很大的变化,本子过硬,表演过硬,是一部人文主义的悲剧,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透过情节和表演,我们看电影的艺术内核,是强烈的矛盾和撕裂,日本共产党人自身是国籍和信仰的冲突,最后他选择了死,而不是国籍;柳云龙是爱和生的冲突,最后,他选择了死,而不是生;范冰冰是爱和三民主义的冲突,最后,她选择了爱,而不是三民主义。“东风雨”是什么?是一则情报?不是,从哲学来看,它是一种宿命,是一种无常,中日国共四方,很多人这条情报死伤无数,可是,结局就是这个情报已经失效,这不仅会让人反思,到底谍报员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们情报已经失效?只有观众明白,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的情报会改变世界,会坚持正义,但是,结果除了死亡,还有就是观众们的彻骨的叹息。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即使是毫无意义,即使是绝境无生,人依然是由力量的。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有这样的思想深度是非常难得的,我曾经评价《我的团长我的团》,康红雷是用电影的方法来拍电视剧,那么,柳云龙则是用真正的严肃哲学来拍摄电影,我不知道柳云龙的宗教信仰,但我从影片的深层次信息里,觉得柳云龙的信仰是这部片子的成功的基石。

  十年了,我们对本土商业大片很多微词,很多批评,在商业片方面,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有过杰作,也有过失败之作,用事实证明,商业片是产品线的产物,是以制片人为核心,是大制作和大营销的产物,我们不要过多地苛责导演一个人,我从来没有失去希望,我们不能用商业片的票房要求文艺片,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用文艺片的审美要求商业片。《东风雨》把中国商业片,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10年,中国的商业片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