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反对繁体字申遗?


     对于繁体字,“人文补课”比“申遗保护”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积极有效

    12月25日,北京《竞报》评论版刊发本文

   

 

     繁体字一直以来就没有死,未来也不可能死。从文字的地位上来讲,繁体字并不“弱势”,繁体字面临的尴尬,并不是人文末路,而恰恰因为我们的人文态度有所缺失,文化思想上存在“模糊地带”所致。真正需要学界关注的不是申遗这个形式,“人文补课”比“申遗保护”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积极有效。

  2007年10月,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WHO西太区)发布的《国际标准传统医学术语》,包括中医、韩医、日本汉方医学等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术语语种为英文及中文,其中中文就采用了繁体字。这个标准也为我国政府承认。而2001年,国家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倡使用简体字的同时,也并没有废止繁体字。

  其次,简体字成为中文对外传播的主体文字,目前还不现实。比如,2005年5月,《纽约时报》在标题上首次使用了简体字,这是美国主流媒体在重要位置,第一次采用了简体汉字,距今只有3年时间。2006年,美国2300多所高中开办中文“先修课程”,采用简体字的学校达到了50%左右,简繁体教育平分秋色,简体字并不占居主流位置。再次,我国通过立法来推动简体字还不到10年,2001年,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简体汉字,所以,中文简体化的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最后,今天,我们根本无法避免繁体字阅读,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官方出版的大量资料、著作和典籍,仍然采用繁体字,甚至,俞平伯点校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依然是繁体竖排字版。就是普通人,在个人视力的范围内,一个繁体字也不出现,并不可能,所以,并不存在“简体字真空”。

  1964年和1969年,我国和新加坡在一前一后,进行了推进中文简体化的工作,但两者的具体做法却存在着差异。新加坡政府在推进简体字的同时,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会辨认繁体字。而如今,我们的很多年轻人,只认识简体字,却根本就不懂繁体字。

  所以,我认为,繁体字要走出困境,是要“人文补课”的,从我们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增添“辨认繁体字”的课程,或者相应的内容,会使用简体字,会辨认繁体字,并且能够独立地通畅地阅读繁体字资料。用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来循序渐进地推动中文简体化。这些比申遗保护更加务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