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沟通天地的神树


摇钱树:沟通天地的神树

无患子

 

    “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这句古今传诵的关于摇钱树的民谣,表达了人们一种发财求富的愿望。但真正的揺钱树并不容易见到。

    1976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房县红塔乡高碑村的一座东汉墓随葬品中发现一件铜质摇钱树,出土时树枝多已残断,仅有树干和部分枝叶与顶饰,通高84厘米,树的主干与枝叶分为五层,五组枝叶分插在树干上的孔里,每组四个叶片伸向四个方向。树叶形状为方孔钱连续纹样,分为龙纹和凤纹样式。树的顶部有一只猴子站在树枝上,作摇钱状。树枝与树干连接处有五组佛像浮雕纹饰。在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新近发现并修复的一件东汉摇钱树,通高125厘米,分树干和底座两部分,底座为陶质,山峰形,山顶部饰有柿蒂纹,其上为一蹲坐的马猴,两臂垂直置于胸前,马猴头顶正中有一圆孔供插树干所用。树干为铜质,共六节,均为扁筒形,中空。每节树干顶部均有四个呈十字对称的扁形卯孔。树干中部均铸有一神人舞蛇图像。树干与树枝之间呈扁圆形插销式连接,除最下一层枝叶为两片外,每节树干均悬挂枝叶四片。枝叶上饰有铜钱、凤鸟、仙人等图案。另据当地媒体报道,1982年,郧县五峰乡东峰村村民发现一棵高1.25米的汉代青铜摇钱树,60余块青铜底座、树叶等呈残碎状,在郧阳博物馆馆藏27年后,经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技师修复。复原后的摇钱树高1.25米,底座为陶质,树干为青铜打造,枝叶主要采用青铜仿玉璧,人形鱼身舞俑、蝉、凤鸟等做工十分精细,凤鸟的头、身、尾、羽毛栩栩如生,用五铢钱代表凤身上的花纹,枝端还有展翅欲飞的凤鸟和大凤鸟喂小凤鸟的生动场景,反映了 “楚人崇凤”的习俗。

    一般认为,摇钱树流行的中心区域是巴蜀地区,房县古属巴蜀之地,而郧县与房县交界,所以在房县、郧县发现摇钱树并不奇怪。四川的摇钱树出土量最大、制作最精美,被称为 “摇钱树之乡”,已出土100余株以上,遍布整个四川盆地,以成都平原为最密集,占出土量的50%左右。1941年,四川彭山寨子山550号崖墓出土了目前四川境内年代最早的摇钱树之一——飞羊乘神陶树座。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绵阳的一株东汉摇钱树,是至今为止四川出土的100多株摇钱树中保存最完整、最高大、工艺最复杂的一株,由基座、树干、树冠共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总高1.98米,基座为红陶质,树身用青铜浇铸。

    这些出土于东汉、三国、魏晋时代的砖室墓和崖墓中的随葬明器——青铜树,古代被人们叫做“柱铢”,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青铜铸就的叶片上有各式各样的钱币图像(以五铢钱、莽钱为多),联系到民间“摇钱树”的传说,遂约定俗成地把这些青铜树称为“摇钱树”。出土于四川广汉的名为绿釉陶座铜摇钱树,树座为红陶绿釉,上塑“天禄”、“辟邪”二神兽,树身为青铜质,由树干、树叶和朱雀组成,树干分6节,上挂大小叶64片。小叶分别插在大叶片两侧,大叶片分三种造型:一是桑叶状,上铸“五铢”9枚和西王母坐像、仙人骑驴、狩猎等图案;二是松柏状叶片,上铸“五铢”5枚;三是小叶片,上铸“五铢”3枚。树梢则是一只展翅朱雀。这棵摇钱树见证了东汉时期四川地区特有的陪葬习俗。

    摇钱树虽饰有铜钱图案,但并不完全是钱的图案,还有龙、凤、猴、人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不是揺钱树,而是沟通天地的神树。

    摇钱树的出现,源于古人对树的崇拜,因为树是通天的阶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把世界分成天、地、人、神等不同层次,在这些层次之间进行沟通的人物就是巫、觋。楚昭王向大臣观射父询问《周书》中重、黎绝天地通是怎么回事。观射父回答说,古时候民神不杂,有特殊才力的男女(觋、巫)才是通天地的。到少皞之衰,九黎乱德,民和神混杂,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通神了,颛顼就派重、黎把民和神分开,天属神,地属民。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中国古代巫师沟通天地时所用的工具, “第一个是神山”, “把山当作地到天的桥梁”。 “第二种通天地的工具是若干种树木”。这也是萨满 (巫师)文化中所常见的所谓 “世界之树”或 “宇宙之树”。 《淮南子》记载: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从上下。”在中国古代关于树木的神话,主要有扶桑和若木的神话,都与沟通天地有关。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文化遗址,发现 “数十枚象牙,一棵悬着枝叶鸟兽的铜树和玉器”,“面具、人像、神树等物件,在中国这是首见。”这里所说的三星堆铜树,考古报告文学家岳南在《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中介绍说,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共出土了8棵被称为神树的青铜器物,最大型的被称为一号的神树,通高3.95米,整株树分为底座、树身、龙三部分。圆圈形的底座上有三个如同树根状拱形的足,主干之上三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每一枝的枝头上都站立有一只鸟,全树共有九只鸟。树的顶端残缺,但仍能看见有一个巨大的果实。神树的主干外侧有一条身似绳索的残缺的青铜龙,由树冠沿着树干蜿蜒而下,那弯曲的身子总长度达到5米。龙身是由铜管扭成绳索状而成的,直径约18厘米,呈由天而降之势。

    树崇拜是一种举世习见的文化现象,而巴蜀文化区的这种现象更是独树一帜。尊崇西蜀 “天下之中”的 “建木”与 “建木之西”的 “若木”,认为它们是众神通天地的天梯与日神的栖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摇钱树,叶片上都有与各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并演化为社柱、树神的透雕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以树木为中心,适当加上一些地域性特征,如头上长树的神人;以花、珠、鸟为表现形式的日神;身体如绳索般纠缠并与蛇、鱼、虫不分的龙等等。这种 “建木、若木崇拜”历夏、商、周、秦、汉以来长久不衰,只是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在各个朝代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最初,商代的三星堆铜树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古蜀国宗庙崇拜的中心,而到战国的铜树,则变成了萨满(巫师)们使用仪仗的法器。到秦汉时期,摇钱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灯具,那些给人间带来光明的日神之树,或注入金钱主义的观念,成为象征土地和金钱财富的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