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风土人情与《桃花源记》何其像
甘道义
目前全国有30多个地方宣称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所在地,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南桃源,一处是湖北竹山。但近年有学者指出,结合地缘关系、植物特点、风俗习惯等分析考虑,十堰地区竹溪县与《桃花源记》中的记载有着惊人的相似——
1600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人间天堂。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中外史学家和文学家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目前,全国有30多个地方宣称自己拥有“世外桃源”的“版权”,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南桃源,一处是湖北竹山。
先说说湖南的桃源。
据《桃源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南桃源地域属楚;秦属黔中郡;东汉属武陵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临沅、沅南、汉寿三县合并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唐代及五代时期,今桃源县地域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转运使张咏建议设立桃源县。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传颂于世而得名桃花源。由于张咏的建议,是年,桃源县设立,县治设于沅水北岸,即今桃源县漳江镇。至今,桃源县已有1047年历史。
再说说竹山是“世外桃源”的根据。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是古庸国所在地,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在县城的西南面有一条官渡河,发源于竹溪县桃源乡。该河流经竹溪县桃源乡、竹山县官渡镇、上庸镇后汇入堵河。在官渡河的上游,有一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地方,正如学者描述的那样:从官渡镇上游逆水而上,不久就看到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出来,令人神往,这不就是“林尽水源”吗?从山背后不足两米宽的山口一望,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这不正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的武陵峡吗?……
桃源县拥有其“名”,竹山县拥有其“实”,都说本县是“世外桃源”。但十堰境内有学者研究后得出另一种结论:竹溪县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笔者且不说竹山县,仅将竹溪县与湖南桃源相比较,就能说明这一“巧合”。
从地名起源看
《桃花源记》中载: “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是哪里的人?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东晋时期有个武陵郡,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而在同一时期,汉中郡又有个武陵县,在今十堰市竹溪县。 《清一统志》载:“武陵故城在竹溪县东”。据 《十堰市建置沿革》载: “竹溪为汉代武陵县地,属汉中郡”。据新编 《竹溪县地名志》载: “竹溪县因竹溪河得名,竹溪河因沿河长满了竹子而得名”。1949年以前,竹溪县城关镇沿用武陵镇、桃源乡名称多年。至于桃源乡名称的来历,有的说是当地盛产核桃,但更多的是说当地盛产桃子,直到现在,每逢大地回春,风和日丽,山野里生机勃勃,桃树缤纷的花朵争奇斗艳,将山野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春寒料峭的早春显得格外妖娆。溪水也荡漾着春波,奏出优美的乐曲,好像证实着此处就是桃花源。
相比之下,湖南武陵县是在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年)由临沅、沅南、汉寿三县合并成立的,其时间晚于陶渊明作 《桃花源记》100多年。文中 “武陵人”究竟是哪里的人,虽无从考证,但剖析后不难解释:一是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明捕鱼人离武陵郡不远。据史料记载,晋时,十堰地区的房陵、上庸、武陵、长利等县从汉中郡划出,分别划归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和魏兴郡管辖,惟有武当县划归南阳郡管辖。魏晋时期纷争混乱,所以划分的郡县大小不一,前后或有重叠也不见怪。由此说明桃花源离郡县治所不远。二是当时的交通和信息闭塞。魏晋时期战争不断,很多文人雅士和看破红尘的官员喜欢隐居,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时南阳刘子骥也是一大隐士,当他得知捕鱼人说的 “世外桃源”一事后,就欣然前往,却无功而返。
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武当县归南阳郡管辖,南阳郡与上庸郡相距不过100多公里。当时刘子骥是住在南阳郡府或是其管辖的哪个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从南阳郡到上庸郡比到湖南武陵郡要近好几百公里。试想,在当时,从河南南阳郡到湖南武陵郡之间往返一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那么刘子骥踏着渔夫所指的路线寻找桃花源, “处处志之”是否还残留有痕迹?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南阳郡与上庸郡在空间距离上要远远比武陵郡近,获得 “世外桃源”的信息快而多,因此,捕鱼人是上庸郡武陵县人比湖南武陵郡人更有说服力。换言之,捕鱼人是竹溪县或竹山县人的论据更足一些。
从地缘关系看
文中桃花源人说: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桃花源人是哪里的人呢?
细究不难剖解:一是从 “秦时乱”的特点看,是战乱而不是大战,也就是秦国远交近攻 “蚕食运动”时期。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楚、秦、巴、庸是秦巴山区四支重要的军事政治力量,巴人有巴山山脉阻隔,有缓冲地带,只有庸国夹在楚国和秦国中间。当时,楚国和秦国都比较强大,楚国想称霸中原,视庸国为障碍,欲灭之而后快,故联秦、巴之师灭庸。灭庸后,秦国虽然也分得一点土地,但秦楚之间的缓冲地带随之消失,并直接产生对抗和冲突,从此,两国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拉锯战。为了防止秦国进犯,楚国从陕西旬阳县至湖北竹溪县建起了长达数百公里的长城防备秦国侵犯,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长城之一。在秦国和楚国的边界中,竹溪县关垭成为双方发生冲突的军事要塞。从关垭向西,是有 “秦国江南”之称的安康地区。从关垭向东,是享有鄂西北 “天府之国”之称的竹溪县,竹溪县物产丰富,又是屯兵纳粮的理想地方,秦国当然是垂涎三尺,屡屡侵犯,竹溪县常常是早晨被秦国占领,晚上又被楚国夺回来,所以竹溪县关垭一带也成了 “朝秦暮楚”成语的出处,由此说明竹溪县是 “秦时乱”的核心区之一。二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人数应该是众多。为什么呢?妻子,不单是指妻,也包括子女、父母、老人等家人。邑人,应当是指同村、同镇的人。400多年与世隔绝,人数少了怎么通婚?又怎么能保证优生优育呢?人少了怎么能保证社会化的生产合作?所以说人数应当是众多。当时交通不发达,社会不稳定,经济不富裕,逃难者“率妻子邑人”能从与秦之交界的地方翻山越岭近千公里逃到桃源县,这可能吗?现代有汽车、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一日能行千里尚且如此,古代以步代行,日不过百里,莫不如此?三是竹溪县南部山区是避难的好去处。翻过横亘在竹溪县城南海拔800多米的龙王垭山,就到了水美草丰、鱼米之乡的汇湾河 (柿河)流域,当时陆路不畅,这里是躲避战争的理想之地。
从上述三点看,桃花源应该在武陵县,而不是武陵郡。
从植物分布看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喜欢田园生活,在他的房前屋后种有大量的桃、李、榆、柳、桑、竹等树木,在他现存的120多首诗中,有多处描写这些树木的。比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等等,可谓是对这些树情有独钟。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里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峡谷幽深、悬崖峭壁、绿树成荫、万物峥嵘的仙境。在惜墨如金的笔下,对桃花盛开的美景却泼墨如土。如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对桑竹只用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寥寥几个字一笔代过。他之所以重染桃树轻描桑竹,并不是不喜欢桑竹,而是通过桃花盛开的美景传达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春天已经到来,另一个就是此处风景如画,气候宜人,适合万物生长,否则,桃树的生长是不会如此茂盛的。
既然桃树生长得那么好,那么,桃源县和竹溪县相比,哪里的气候条件更适合桃树生长呢?一,从气温看,桃树需要低于7.2度以下的气温达到750个小时才能完全休眠,否则,会导致桃树落叶延迟,翌年萌芽很迟,开花不齐。桃源县位于北纬28度,元月份日平均温度为4.5度,竹溪县位于北纬32度,元月份日平均温度为1.1度,两县元月份日平均温度相差3度多,竹溪县的低温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桃树的完全休眠。二,从日照时数看,桃树属于长日照作物,年需日照时数1800个小时。充裕的光照时间有利于花芽分化,使花芽饱满、花粉量多,否则其反。桃源县年日照时数1500个小时,而竹溪县年日照时数1800个小时,竹溪县的光照条件优于桃源县。三,从降雨量看,桃树属于耐旱怕涝植物,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为宜。竹溪县的年降雨量为900多毫米,桃源县的年降雨量为1400多毫米。文中桃树沿溪夹岸而长,本已是地下水位高,再遇强降雨,桃树能正常生长吗?尤其是6、7月份的梅雨季节,桃源县比竹溪县的梅雨时间要长10天左右,由此对翌年的花粉量和果实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四,从土壤看,桃树发源于北方,喜欢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的黄壤土。从全国的土壤分布来看,长江以南多为红壤土,长江以北多数为黄壤土,红壤土比黄壤土含有机质少,土壤的透气性也很差,对桃树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竹溪县位于黄土带区域,而桃源县地处红土带区域,竹溪县的土壤条件优于桃源县,更适合桃树生长。
综上所述,竹溪县比桃源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优越,桃花产生 “落英缤纷”的效果更加显著。
从风俗习惯看
中华大地处处好客,桃源县如此,竹溪县更是如此。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处,是躲避战争和拓荒的好地方,因此,竹溪县外来人口多。据 《竹溪县志》载:竹溪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满、壮、苗、布衣族和俄罗斯族。据 《竹溪县地名志》载:竹溪县城建有黄州馆、湖南馆、江西馆、清真寺 ,这些会馆是外乡人的集会场所。外乡人的涌入,带来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也带来了很多谋生的技能,滋养出竹溪和谐好客的民风。
竹溪人的热情好客源于丰富的饮食文化。竹溪人很喜欢酿造苞谷酒、高粱酒、红薯酒等,也喜欢做黄酒和甜酒等等。这些酒有江西特色的,有湖南特色的,也有巴蜀特色的,久而久之就演变成竹溪特色了。但凡过路人天热口渴时,若到哪家讨碗水喝,主人会给你递上一碗凉茶,你若有时间与主人聊上几句,主人会给你单独泡上一杯好茶。若主客之间话语投机有缘分,主人会给你倒上一碗黄酒,喝了黄酒是又解渴又解乏。
竹溪人的好客,丰富了酒文化。到竹溪做过客的人都说竹溪人喝酒 “蛮”,这“蛮”字虽是一个贬义词,但竹溪人听了舒服。因为竹溪人在酒宴上,不把客人招待好,是对客人的不尊,不把客人陪好,是对客人的不敬,不把客人喝醉,是对客人的不诚。所以,但凡哪家来客,主人是倾其所有尽量招待好客人,颇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社会氛围。
竹溪人不仅酒文化丰富,而且茶文化也比较丰富。竹溪梅子贡茶家喻户晓,在梅子贡茶的基础上,竹溪人不断发扬光大,研制出了剑茶、龙峰茶、乌龙茶等,由此推动了竹溪茶叶产业的大发展,使竹溪县成为中国 “绿茶之乡”、 “中国有机茶之乡”。
竹溪县不仅龙王垭茶、梅子贡茶融合了竹溪茶文化的精华,享誉大江南北,香飘华夏,而且竹溪的酸菜、泡菜、干菜和豆制品也堪称一绝,尤其是竹溪县的蒸盆更是流芳百世。相传,历史上竹溪县有客自远方来,是张家拿只鸡,李家拿只腊猪腿,王家、陈家家穷拿鸡蛋、土豆、黄花儿等,主人便将这些煮上一锅款待客人。随着烹饪技术的提高,就演化成现在的竹溪蒸盆,享誉鄂西北。现在,竹溪菜肴成为十堰地方特色招牌菜已是不争的事实。
竹溪蒸盆最早是懒人饮食,原本是各家出份子,大家凑在一起吃,这时不分贵贱穷富,没有等级差别,大家开心地聊天。通过交谈,了解他乡信息,交流谋生技能,大家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如果是本村哪家有喜事,大家都去送礼祝贺,主人大鱼大肉好酒款待,同喜同乐,邻里和睦。这种朴实的民风,与 《桃花源记》文中描述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有相似之处。
以上所述,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居民风俗与竹溪居民风俗几乎一样。
从地形地貌看
湖南桃源县找不到文中记载的 “世外桃源”,那么竹溪县能找到吗?
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的腹地,境内地形多姿多貌,水资源十分丰富。据 《竹溪县地名志》载:在竹溪县33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名的山洞有19处,其中泉河流域的长河洞长3400米,宽4米,可容1500人,洞内常年有水流出,可灌溉水田50亩;全县有山垭、关隘82处,其中关垭 (在蒋家堰镇)是出鄂入陕的要塞;全县有河流191条,泉河、竹溪河的下游和汇湾河可行2~5吨的木船。据 《十堰市水利志》载:竹溪河年流量2.98亿立方米,沿途建有水库4座。汇湾河年流量2.14亿立方米,沿途梯级开发水电站8个,其中鄂坪等3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万千瓦以上。这些水库和电站的坝基都选在峡窄崖陡的地方筑坝,会不会将 “世外桃源”淹没呢?史志虽然没有记载,但让人多了一丝忧虑。
按照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描述,笔者在竹溪县境内按图索骥,考察过鄂坪乡的新华村,那里峡窄崖峭,谷深曲幽,头顶一线天,河水波光如镜,清幽剔透;也惊讶过鄂坪乡王家河狭谷幽深,与 《桃花源记》中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还陶醉过丰溪镇幽美绝伦、与世隔绝,似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美景;对龙坝乡汪家坪村的空谷幽泉、飞珠溅玉的美景更是赞不绝口……
在竹溪县的广袤大地,笔者顺着河流,到过美丽富饶、鱼米之乡的竹溪河流域,也到过水美草丰、竹林掩映的汇湾河流域,还到过深邃幽静的泉河、后河,以及十八里长峡等等,所到之处,或是峡江洞天,或是“环溪皆竹”,或是桃花盛开。处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当然,仅有一个地名,或是仅凭有一两处相似于桃花源的物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 《桃花源记》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高度和谐,是人们依赖于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最完美的诠释。
虽然时过境迁,找不到原汁原味的“世外桃源”,但竹溪县是深藏在秦巴山区腹地的一块净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居住。恬静的生活让人们安居乐业,睦邻友好,社会和谐,您能说竹溪不是当今的 “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