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化管理机制问题,不仅存在于东方国家,而且涉及世界各国。但有人认为,家族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家族化管理机制已经过时;家族化管理机制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有所成就,就必须彻底抛弃家族化管理机制等等。这些观点有它的道理,但值得讨论。
应该说,家族企业和家族化管理机制,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与管理机制一样,同样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尽管如此,家族企业还在生长,家族化管理机制还在繁衍。有的家族企业消失了,有的家族企业又成长起来,生生不息。
英国是个有家族企业传统的国家。它有一个企业协会,被称为三百年俱乐部。凡企业年龄超过三百年的,才可以加入。有一家毛料制造商创建于1541年,距今已有551年了。英国企业中有76%以上的企业为家族所有,或为家族控制。英国富豪十强中,家族企业占了4个。看看世界,98%是中小企业,其中有一半以上实行家族化机制或与家族制有关。全球65%以上的私人企业是家族企业。中国是个具有小生产者传统的国家,家族化是中国的典型现象,中小企业数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70%以上与家族制有关。包括中国在内,在世界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家族企业和家族化的管理。
家族化管理机制是个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规则、一种传统。它不仅仅存在于家庭和企业,也存在于许多机构中。过去,我们常说“以厂为家”;称当地政府的首席长官为“父母官”;任免干部时的“任人唯亲”;权力接传中的“指定接班人”的现象;企业中以最高管理者为核心的家长制层级体系;“终身雇佣制”、“终身任职制”等等,这都是家族化的表现,是家族化管理机制的反映。所以,这是一种文化,它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各个方面。有的企业看起来是个现代化企业,实际上实行的是家族化管理机制,虽然管理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家族制企业在中国、在全球都是有生命力的。不管你是否承认,这已经是一个被世界各国证明了很多年的事实。所以,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家族企业有没有生命力的问题,而在于在如何认识和理解家族化管理机制的生命力及其功效的问题。
家族本质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涉及直系、旁系的亲戚关系、并以父子关系为基线进行传承延展、表达为一个家庭,或基于同宗同祖的多个家庭的亲缘性的族群。
以家训、家诫作为族中成员或后辈子孙们居家治生、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形成家族的指导思想,这是家族的“家范”,家范的核心是“期望族群兴旺发达”。这是家族生存、延续的基本理念。例如,有的家族以“诗书传家"为基本理念,指导家族的行为;有的家族以“德勤"“戒欺”为基本理念,指导家族的行为。北京同仁堂药店以“济世养生”作为基本理念,由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制药过程中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规矩。当初的家族依靠这些理念的指导来确定族群的成长方向与特征。
以尊卑长幼的顺序确认族群各成员的名分,形成家族的层级规则,这是家族的“家礼”。家礼是家族的规则,其核心是“家长制”,是家长的权威层系。家长制行父子之礼,父为子纲、父慈子孝的规矩;家族制的规则特征即以尊卑长幼的顺序确认族群成员的名分,行父子之礼,父为子纲,父慈子孝;家长为族群的首长,以家长为核心,形成决策与执行的层级系列。
在家长制规则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运作、积淀、繁衍、生成、发展,形成家族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家族发展的、与众不同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如以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对外维护族群利益,对内互爱、互助等),形成维系和推动族群生存、发展的力量,形成族群的传统。这种定势内含着家族的“机制”,内含着家族的运行规律。看看影视片《红楼梦》中的贾家、“大宅门”中的白家,各自有自己的运行机制,都存在着体现家族利益的“传统力量”。
综上所述,家族化的运行机制表现为:第一,期望家族兴旺发达;第二,实行家长制权威层系;第三,拥有生存、发展的传统力量。这种机制综合起来是“家长机制",即家长的志向和理念;家长的权威层系;由家长的意志和权威导引的族群动力系统。“家长机制"构成了家族化运行的基础。
将以“家长机制"为基础的家族关系和运作规律运用到管理领域,形成家族化的管理机制。
家族化管理机制的特点:一是以族群利益为上,期望族群不断生存、发展;二是家族的权力集中于“家长",以“家长"为核心进行决策;三是决策体现“家长"意志,由权威层系推动;四是亲情重于契约,理念替代规则;五是用人以亲缘关系为重,内外亲疏有别;六是依照“指定继承"的规则传承权力;七是保持族群和谐,共同富裕。
现代社会中,有些虽然不是家族,但却有类似的亲缘性关系。例如,可以将具有同乡关系的乡缘性、具有朋友关系的友缘性、具有同学关系的学缘性、具有同党关系的党缘性看作是具有亲缘关系或情谊关系族群。人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族群呢?因为这种族群可以使人获得归属感、认同性和抗风险的力量。在一个机构中形成了“族群”关系,就会出现作为机构的首席长官关心、爱护部属。作为长官的下级会忠于、报效长官。这就形成“家长机制”的权威层系。用这种机制去经营企业,会出现“以厂为家”、“终身雇佣”的理念和行为,形成亲如家人的共同体。用这种机制去经营政府,会出现“父母官”、“家王朝”等理念和行为,或者出现朋党、圈子、宗派等现象。用这种机制去经营军队,就会出现军队家族化,如“父子兵”、“家军队”等理念和行为等等。可以用“家长机制”的权威层系经营许多对象,结果都会体现出家族化的特有的亲情。尽管这种结果并不都是健康的,但它确实体现出了家族化机制的力量。
家族化的作用机制会形成亲和力与亲情网。亲和力是一种难得的力量,亲情网也是一种难得的人员网络。家族企业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亲和力加亲情网。所以,如何使亲和力、亲情网在效率、效果中发挥作用,使管理更有效,这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组织的发展需要亲和力、需要亲情网,因为组织成员间的彼此了解、信任,使心理契约成本比较低;因为亲和力使组织决策的共识水平比较高,执行障碍小;使组织成员的凝聚力比较强,忠诚度高。所以,组织发展需要亲和力、亲情网来维持和谐、维持效率。
亲和力与亲情网造成的“亲缘”关系可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使用不当,也有危害。有可能的危害是,亲缘关系往往忽视规则和规则的制约,出现行为上的随意性和涣散性。所以,当家族出现矛盾时,往往不是从规则角度考虑问题,而被看作是关系问题,转化成亲情性矛盾。心理契约成本陡然增高,形成心理障碍,问题就很难解决。陷入僵局后,原来的亲缘关系就发生变化。例如,在亲缘关系基础上的“无偿投入、不计报酬”就可能变成有规则的计量和斤斤计较,凝聚力迅速降低,离散的可能性迅速增加。这时,即使有规则,一旦出现亲情矛盾,规则就失效。更为可怕的是无规则,单靠理念去规范人的行为。无规则的凝聚力会导致无规则的离散力,会导致组织崩溃。
还有,家族化机制采取的是用“指定接班人”的方式来解决家族继任的问题。但“指定接班人”的方式会使权力交接出现错位,指定的人并不适合继位,组织存续出现危机。例如,家族企业权力的接传假定是按照长子继承或遗嘱继承的方式进行的,那么,按照“长子继承”的传统规则,应由接传序列中的第一人接传权力。如果序列第一人因事故不能接传,就由序列第二位的人接传。总之,其权威的接传者基础已经由传统规定好了,这就是以传统规则指定接班人。在这种规则中,企业处于对序列第一人的“撞大运”状态。撞着好的继承人,企业就处于幸运状态;撞着不好的继承人,企业就处于厄运状态。
如何避免上述情况呢?基本的途径是使亲和力、亲情网与科学规则相结合,让亲和力、亲情网规则化。将亲和力、亲情网建立在科学规则的基础上,用规则去训练族群成员,形成合理规范。这样就出现行为上规则化的亲和力和亲情网,导致规范的聚合力。有的企业是家族的,但采取了现代化的管理规则,体现出了稳定性和较高的效率、效果。
用什么方式去组合资源,体现了机制的作用。资源很多,但为了做成某件事情,需要组合资源。可以用家族化管理机制去组合资源,可以用股份化管理机制去组合资源,可以用计划经济管理机制去组合资源,也可以用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去组合资源……不同的组合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用家族化的机制组合资源,其结果是资源间的关系(人、财、物、技术、信息、时间等资源间的关系)体现家族化的机制。如果感到这种机制不好,可以采用非家族化的机制去组合,要知道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采取了家族化的机制来组合资源,足见有它可取之处。
用家族化管理的方式组合资源,将此作为发展定势,久而久之,就形成家族化管理机制。家族化管理机制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使用,如果在企业中用家族化管理的方式组合资源,就形成企业的家族化管理。如果在政府机构中用家族化管理的方式组合资源,就形成政府的家族化管理。如果在学校中使用家族化方式组合资源,就形成学校的家族化管理。家族化管理作为一种组合资源的一种方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人们可以列出家族化管理机制的种种弊端,但家族化管理机制却处处存在,尤其在中国。家族化管理机制有问题,但也有功效,不要指望抛弃它。家族化管理机制是一种理论、一种方式,应该当作管理学的一个领域进行研究。
慎提民企走出“家族制”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