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10年前(2000年初)的一篇观察与分析,今天重新发上来。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这个观点提出来10余年了,打家可以看看,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有无变化,发展战略依旧渺茫。
20年来,美国互联网战略一脉相承,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战略的基石,强者更强。而中国过去以来只有互联网管理办法,没有治理战略。没有互联网战略的中国日益被动,会重蹈越落后越闭关越闭关越落后的覆辙吗?
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驳信息殖民论
——全球化进程中的弱者心态和排异反应
提要:
* 传统权力主体、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在革命到来的时候,最主要的表现状态是“紧张”以及本能的“控制”欲。物理空间的对立已经延续并被移植到了互联网上。与信息、资本自由特质存在排斥因素的保守力量越来越小心谨慎。信息产业决策领域因为“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新保守主义直接妨碍了产业的快速健康成长。
* 连学者、专家们都还在为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泡沫之类滑稽的问题进行滑稽的争论,因此也就难怪管理层至今仍对信息革命心存疑虑甚至恐惧。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场美国人设计好的游戏、骗局,中国可能因为盲目卷入网络竞赛而最终被颠覆、拖垮”。
* 民族国家在融入全球社会的努力过程中,既面临着来自大国俱乐部的敌意与抗拒,自身又存在着明显的排异反应和弱者心态。只有发展一条路,任何超脱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之外,自立山头、自成体系的想法最终都只能被历史的发展碰的头破血流。
* 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在发展的同时,需要警惕各种各样的信息化陷阱,但更需要排除干扰,为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治、军事、技术、商业问题纠结在一起,不仅使得产业的发展难以求得独立的环境,更在一定范围内造成认识、决策上的偏差。
正文:
2月以来的BBS,不管是中美关系、台海情势、日本右翼还是网络经济本身,诸多重大领域的交谈、交锋纷纷围绕黑客攻击、网上抗日、信息安全以及信息战等主题展开。如果要对这段时间的时事BBS做一个总体概括,“战争与和平”可谓最准确的字眼。
2月8日官方某权威报纸发表署名文章《信息殖民主义猛于虎》,引起网上广泛转载。文章称:“随着世界信息领域的不对称发展,出现了某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利用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以达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目的。这就是“信息殖民主义”现象。在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媒体将各种政治事件和信息实时地传输到整个世界,政治的不安全性相应增加;信息强国控制信息,左右国际舆论一边倒,易使正义蒙冤受屈。另有各类报道称,“人民解放军加快信息战准备”。信息战争与信息经济本来是两回事,但是后者如今难以抹去前者的阴影。
广东警方在建议各机构使用国产IT产品抵御国外黑客时也强调信息殖民是一大问题。警方的一位发言人称,已发现某些进口的计算机安全产品以远程维护为借口故意留下安全漏洞,为其幕后公司或组织留下信息殖民的入口。去年以来,奔腾芯片序列号以及视窗操作系统的后门等问题的出现最大的影响便是改变管理层对传统国家安全概念的认识--所谓网上主权,不仅仅是网络安全问题,而是未来国家安全的重要主体。军报日前发表文章认为:网络战与领土领海领空权具同等意义。
2月25日,中国官方第一次就黑客攻击活动表态。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表示,在关注美、日因特网网站遭攻击同时,中国反对任何网上不良行为。朱邦造说,近日,美国一些著名因特网网站和日本一些政府网站被黑客攻击,不仅使网络服务商蒙受重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广大网络用户在网上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国政府非常关注这一事件。早些时候来自政府部门的另一个消息是:国家保密局官员披露:泄密案件三成祸起网上,网络安全组织称国内90%网站有空可钻。信息安全问题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黑客攻击热潮既宣示了信息恐怖主义的到来,更明确预示了即将到来的网际冲突。过去、目前的网际不和协,也许只能称之为“摩擦”。因为所有的事态都在扩大。比如黑客跨国攻击,1998年5月针对印尼网站的攻击黑客们自称为“为死去的华人同胞复仇”,到了2000年初的时候,则已经是向日本右翼势力“宣战”了。
全球信息社会中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的意识形态冲突与以往相比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以往人们在概括网络经济或者说新经济的几个特征时,总是将分散权力、促进自由与开放作为其中的要点,但是现在看来,传统权力主体、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在革命到来的时候,最主要的表现状态是“紧张”以及本能的“控制”欲。“数字化时代的标志是网络--具有平等权力、平均分布的无数权利中心”,网络经济学者们对此言耳熟能详,但是现在,那些自称为“信息弱国”的旁观者们并不这么认为。物理空间的对立已经延续并被移植到了互联网上。
表面上看,信息网络之上的地缘冲突主要存在与“民间”,以BBS与黑客的形式存在着。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冲突蕴藏在不同的国家主体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与物理空间的国际政治较量一样,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摩擦是冲突的主要动因。而在网络、信息经济之上爆发的这种世纪冲突,直接的后果是处于弱势,与信息、资本自由特质存在排斥因素的保守力量越来越小心谨慎。信息产业决策领域因为“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新保守主义直接妨碍了产业的快速健康成长。
应该说信息殖民论并非什么新鲜观点。80年代全球化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因为跨国公司的进入而端倪初现的时候,国内学者就有人大声呼告: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意味着经济殖民化,过去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开道,现在要通过跨国公司控制我们的经济。在正在进行的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莫名的紧张。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保护与开放,保守与激进等各种各样的争执也正是在这种紧张中产生的。民族国家在融入全球社会的努力过程中,既面临着来自大国俱乐部的敌意与抗拒,自身又存在着明显的排异反应和弱者心态。
连学者、专家们都还在为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泡沫之类滑稽的问题进行滑稽的争论,因此也就难怪管理层至今仍对信息革命心存疑虑甚至恐惧。对于正在到来的网络经济热潮,从一开始各方面的认识就是不一致的。必须承认,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场美国人设计好的游戏、骗局,中国可能因为盲目卷入网络竞赛而最终被颠覆、拖垮”。信息殖民论目前更多表现为信息经济浪潮恐惧症的某种局部反应。
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潮。信息革命是一场真竞赛,确实是在重新洗牌,工业文明相对于信息文明的落后与 1840年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的落后道理是同一个道理,但命运可能是更悲惨的命运。所以,只有发展一条路,任何超脱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之外,自立山头、自成体系的想法最终都只能被历史的发展碰的头破血流。
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在发展的同时,需要警惕各种各样的信息化陷阱,但更需要排除干扰,为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治、军事、技术、商业问题纠结在一起,不仅使得产业的发展难以求得独立的环境,更在一定范围内造成认识、决策上的偏差。“经济安全”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成为流行词,信息安全、网络泡沫则是1999年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目前的情况是,电子商务、信息经济既是公开的热潮,但也是弥散在一部分人中间的担忧甚至恐慌--网络经济是一种威胁,发展网络经济极有可能是自毁长城。已经有消息称: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今后的软件产业发展也将以系统软件和安全软件开发为重点。偏差的出现也引起了反思: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象奔腾芯片序列号、视窗后门等问题,原本不应该过度炒作,因为管理层出于种种担忧决策趋于保守,最后受害的是产业自身。
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驳信息殖民论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