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就像每年敲响一次的警钟


记者节就像每年敲响一次的警钟,我是说,就传媒发生变异的速度而言,如果我们可以冷静地想这件事,就会明白,有一天,某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守法公民都已经是记者,而职业的记者已经成为多余,这样的担忧有可能不仅仅是无稽之谈。这是又一个记者节到来,我们举杯祝酒,说同志,节日快乐的时候,不经意间感受到的一点担忧。多媒体的发展速度真是太快了。听说辽沈晚报的同志们已经用IPHONE4来操作新闻了,我们不得不认真地作沉思状。

可不可以说我们有能力与时俱进,当新媒体新到一塌糊涂时,我们依然是媒体中人呢?或者认真地琢磨,记者或者传媒,我们的最新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有一种说法,目前,信息传播在速度以及数量是的提升,实际上为我们这些从业者展示了一个绝非悲观的背景,即我们并未束手无策,而是大有可为。当信息成为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蜂拥而至的与秩序越来越远的东西时,我们发挥作用的时机就到了。深度解读四个字,从来没有今日这样必要并且重要。这一说法让我们低迷的情绪为之一振。同志们,节日快乐。对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度解读,或者说对信息陷阱的深度解读,令我们再一次处于任重而道远的境地。

自从出现了有学问的人,就再也没有正直的人了。蒙田说了这句话,是想认真地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学究气到底可以左右我们的行动到怎样的地步,并想影射医生不会好好吃药,神学家少忏悔,学者更少智慧这样的潜在现实。而我们在去蒙田400多年之后,猛然间发现,他说的这个问题,现在好像更加严重了。医生,尤其是那些在媒体上非常活跃的医生,由于忙着讲些只适用于别人的医理,所以自己生了病,就不会吃药了;学者,像那些明星似的学者,忙着兜售可以换成钞票的学识,所以去真正的智慧越来越远了。仅就知识本身而言,我们发现,如果知识不能导致行动,而只是用来为我们盲目的行动充当注脚,像相声《扒马褂》中那个把马褂借给了别人的那个人所要求的那样,把无理的的说成有理的,把不可能的说成可能的,还要让人相信,这委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比如,在媒体的视野内,现在我们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认真地思考着就平面媒体而言,读图时代或者所谓的浅阅读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的理性出了问题,已经不能正确地并且准确地思考,还是说我们因为受到别有用心的蛊惑,已经不能自拔。并且,依照这一思路走下去,丧失自己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迎合是没有止境的。

无论如何,思考依然是我们的天性。就算在真相往往被深度隐藏的网络上,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接近理性,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文字的近距离接触,并不因图片以及漫画或者夸张的字体而发生悖离理性的变化。感性当然是真实的,一目十行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样的浅并不是对深度的拒绝。目前我们所感觉到的媒体对平面化以及平庸化的推波助澜,有可能与传媒学上的适读性之类概念相关,但是究其实,我们所看到的轻盈地掠过,那水上飘的功夫,总是与扎实的功底联结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对过分的学究气,我们有必要进行谴责,并且正是这样的谴责,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即我们需要的正是认真的学问,而不是散漫的学究气。这是我们谈论浅阅读以及精神消费品、读图时代、速读之类过于相似而似是而非的概念的前提。  

    比较危险的一种状态,是面对目前的这样一种混乱,媒体选择了被动的迎合。时尚元素注定是散漫的,需要我们有所选择。就日常生活领域而言,目前举凡衣食住行,我们的取舍均呈现出一种应接不暇的状态,并常常为此疲惫不堪。而媒体为应对这样的“市场”,所采取的所谓经过理性分析的理智行动,亦不知不觉中如中毒一般,依循着自应接不暇而疲惫不堪的节奏。我们常常难以痛下决心,固定好一个支撑点,再有条不紊地付诸行动,而只是被动地随着应该不应该的感觉而采取行动。这是我们探讨浅阅读以及与浅阅读相关的媒体策略所面临的困局。形式是重要的,但是形式注定是要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可以通过卡通表达我们的理念,但是如果我们的理念仅只是通过卡通就可以充分表达清楚的,那就说不过去了。不是说这样的卡通无足轻重,而是说这样的理念已经无足轻重。我们知道有些成年人是喜欢通过卡通来解决问题的,但那是另一个问题,与此无干。

    尤其是,目前与适读性相关的研究与决断,在媒体的运作与实践中,基本上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并无切实的理性,其结论性的思维常常是过于轻率而经不起推敲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时被看重的那些所谓的“科学数据”,常常不能预期地起到进步的或者积极的作用。而另一个被我们不断说起的概念,创新,其实也同样因其局限性而与这个话题产生了关联。创新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重要,人们之所以有时过分地强调创新,往往是因为,有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过于守旧了,需要矫正一下,而不是真的要推倒重来。其实,真实的情形常常是这样,即只有当创新与循序渐进产生了关联的时候,创新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而创新的意义若被认真地界定为标新立异,我们再一本正经地倡导创新,就有一点滑稽了。在对进步没有疑义的前提下,刻板的执行力的作用有可能远远超过所谓的创新。

    不管多媒体如何迅雷不及掩耳,不管传统媒体如何为了因应形势而做出各种或被动或痛苦的努力,记者这一职业依然与理性的真相目击者这一定位脱不了干系。你要深入下去,看见并且发现真相,然后,把真相告诉我们。记者不能浮出水面,浅浅地通过卡通来表达。记者依然潜伏着,在有深度的时间以及地点,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