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应向司马懿学习


最近我重温了一下《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剧,越看越过瘾,尤其是看到诸葛亮火烧司马懿于上方谷,天降大雨,司马懿侥幸逃脱,诸葛亮在急功近利心态下,心意灰冷,在听到吴国放弃与蜀国联手夹击曹魏时,大病一场,带着遗憾离开,在临终前坚持去看看将士们操练,场面令人感动得流泪。

司马懿这个人尽管我非常讨厌这个人,看起来人品不怎么样,野心很大,但我却不得不佩服他,毫不夸张的说,司马懿是一流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司马懿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我概括了一下,归总为以下几点:

有谋略和眼光,能看清楚客观形势: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了解诸葛亮的实际情况,兵粮不足,急于速战速决,而司马懿背靠强大的曹魏,兵粮充足,如果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从谋略上来讲,司马懿比诸葛亮更高一筹。

现在很多股民炒股时,总是懒惰的原因,连个财经新闻也就是看一下走个过场,根本不从新闻中分析股市宏观基础面的形势,也不去了解社会情况,特别是宏观经济形势等。连形势都不清楚,哪有谋略和眼光而言?

 

有坚定的毅力和耐力,前提是在正确方向上的坚持: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

 

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这时魏军将领们沉不住气了,他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因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所以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出了一招,说你率兵打头阵去进攻,我带部队在后头支援你,万一打败了,我还能帮你顶着。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卷二十《孔明智败司马懿》《仲达兴兵寇汉中》)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由于司马懿坚持了他那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最让诸葛亮头疼死是这股劲儿,一种软磨硬抗的劲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坚持下去,诸葛亮的蜀国国力空虚,加上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英年早逝。

现在做事情,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是未来大势所趋的事情,没有毅力和耐力是做不好的,比如2007年A股创出6000点新高进入熊市后,在赚钱效应和狂热的带动下,许多股民仍然在买股票,这时候要坚持空仓,坚持空仓或做空,需要足够的毅力和耐力,同样的道理,司马懿如果有毅力坚持他软磨硬抗的战术,甚至还搬来了曹魏皇帝的圣旨来下令不许妄动。目的就是为了坚持到底!

开阔的胸怀和坦然的心态: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有着开阔的胸怀和坦然的心态,能够在失败的时候还由衷地佩服对手,令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费尽心机。

战场上也好,商场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设想,我们最怕碰到的应该是司马懿这样的对手。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斗不过你,但是他始终要和你抗争到底,而且始终也不怕失败。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却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尘土,继续跟你打。就跟拳击赛一样,被打趴下了,还要硬挺着站起来,继续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身体上不趴下,能继续站起来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不到最后,决不服输。

保持这样的心态和胸怀,很容易在逆境中取胜,司马懿就是典型的败中求胜,这是非常高的招数,我们应该学习,尤其是屡战屡败的股民,应该不断的吸取教训,寻找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