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亚新解《道德经》三十二


原文:

  道常  无名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候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是永远存在着的。无名之朴(道的本体)虽然小得让人感觉不到,然而天下没有什么可以使它臣服。候王若能掌守住它,万物就会自然顺服于他,(现代科技显示,谁能破译密码,绘制出基因图,谁就可以改变物种)。
  守住了朴就能使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从而就会降下滋润其万物生长的甘露,民众未受到任何命令而受益自然均匀。
  开始立制(当时实行井田制度)就有各级官阶名称(封了诸候),有了名份和相应的领地,就应该知道自己管理范围而适可而止。诸候等各级官员都知道适可而止天下就不会有危险。譬如道存在于天下(天下归根于道),犹如川谷之水终归流入江海(寓意君王按道行事,天下诸候就会臣服归顺)。


点注:

  老子此篇直率地论述了道的真朴与候王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候王守朴才能治理好天下和管理好国家的道学观点,反映了老子的治世观、为政观。
  此篇进一步揭示了道与朴的相互关系。朴是道的本体,道是朴的名称,老子曾说:物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篇)。这使人们对道的领悟更进了一层。
  此篇突出所讲的是道学常见的重要范畴,然而这究竟指的是什么,是道学家主观上的设定?是自然科学的微观粒子?亦或是人们灵魂的化身?这还需要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社会科学进一步探索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