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话破碎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笔记十一


当童话破碎之后

——应对气候变化笔记十一

 

历时12天之后,这场在“童话之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终于没能让全世界的气候童话迷们圆梦,会议在争议声中闭幕,人们于是从童话的梦中醒过来。

 

哥本哈根不相信眼泪,但相信童话已经破碎的却大有人在:谨慎乐观、失望彷徨、强烈不满、乃至是破口谩骂,各种情绪表达在与会的130多个国家代表和国际组织代表中酝酿并发泄出来,一位全球气候行动负责人称这次谈判“距离完全失败只有一步之遥”;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将会议最后形成的有关文件形容为“大屠杀”。

 

无论何种声音都可以理解。毕竟这次会议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与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没有这些失望声音的表达,也就彰显不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意识到,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史上的哥本哈根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们要面对的是全新的一页——是对下一个童话的期待和准备。

 

实际上,哥本哈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童话,它应该只是“童话项链”上的一颗珠子而已,在这颗珠子的后面,是另一颗童话之珠。我们人类需要做的,是要在地球气候环境未被温室气体排放毁坏之前,尽快把这一串童话之珠串起来,制成真实美丽的项链。

 

总结这次会议的得失,可以看出其实质还是源于人性自身的弱点——当面对灾难,需要所有人共同担负起责任的时候,有些人退缩了,希望自己少付出一些,从而对自身不利影响小一些;同时希望别人多承担一些,便于在日后的竞争中自己能处于有利地位。这种态度,许多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美国,罔顾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坚持让中国承担比自身应负担的大得多的减排责任。美方气候谈判代表斯特恩明确提出,“不会有美国的公共资金流向中国”、“中国有足够的钱来支持自己的行动”,并坚决否认美国应为其历史上排放进行补偿。

 

这种提法当然是司马昭之心,局内的人谁都能理解其真实用意,它自然也受到中国的坚决抵制。总结原因可以明白,正是由于像美国这样一些发达国家的“不厚道”和“不作为”行为,导致了哥本哈根童话的最后破碎。

 

如今,哥本哈根会议已经曲终人散,各国需要做的,是吸取经验教训,为明年在墨西哥的谈判做准备。各阵营间的利益博弈仍将不可避免——欧盟为推销其新能源技术和知识产权,仍会扮演积极推动低碳之路的主导者角色;美国仍会争取“后京都时代”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仍会为自己的应有权利而呼吁。

 

如何达成最终协议,需要各方真正能抛弃小聪明,发挥大智慧,作出必要的妥协。

 

对美国来说,它所作出的减排承诺能否获得参议院通过,是决定奥巴马的“能源新政”能否取得最后胜利,并在今后重新获取世界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权的关键所在。尽管奥氏提出的美国减排指标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一致攻击,认为美国没有尽到它应尽的减排职责;但不可否认,相对于美国以往对气候问题的消极态度而言,奥巴马的减排承诺还是迈出了积极的一大步。虽然这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奥巴马的许多行事风格也受到了众多舆论媒体的批评,但可以肯定的是,奥氏也确想借助哥本哈根谈判对美国参议院形成“倒逼”,以获求表决通过。这对下一步的世界气候谈判也确有积极意义。

 

对中国来说,这次会议尽管没有达成最终的法律性文本,但也有不少收获。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表现可以用三句话来说明,即:想的清楚,讲的明白,做的大方。尽显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泱泱风范。这一点,在总理在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这段表述可谓掷地有声。它意味着中国所提出的减排目标,不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附带着众多的政治附加条件。中国要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减排行动是自我加压的一个理性决策。正如一位中国高官所总结:中国总理来到哥本哈根,是带着“三心”和“一意”——“三心”是诚心、信心和决心;“一意”是要推动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在中国等国的积极斡旋下,这次大会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由中、美、印、巴西和南非五国共同提出并达成、多国表示支持的《哥本哈根协议》,就让人们看到了下一次谈判的曙光。

 

《哥本哈根协议》中提到: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而这一目标在之前一直是一个悬而不绝的争论话题;协议同时规定,发展中国家需要每两年向联合国提交报告,汇报减排进展,并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监督,但也同时保证这些监察不会损害国家主权。

 

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之前屡屡提出的要让发展中国家减排达到“三可”要求(可检测、可报告、可核证)的不靠谱提法,如今发展中国家已作出一些让步——可以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履行一定程度的“三可”要求。

 

这种让步无疑富有牺牲精神,也是难能可贵、需要有大智慧的。妥协是一种谈判艺术!没有妥协,谈判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尽管这份协议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各国需要在2010年另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但它毕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当一个童话故事翻过之后,等待人们的还有下一个童话。

 

回顾此次哥本哈根会议,它犹如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一次向气候珠峰的攀登过程,当登上哥本哈根这座山峰之后,才发现这里并非是峰顶,峰顶还在它之后。我们不可以说这次会议已经失败,更不能说这次会议没有效果,尽管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它还是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只要全世界人们能够坚持,气候珠峰一定会踩在人类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