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改革开放30年(之七)


进入新世纪以来,芜湖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改革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完成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措施和成绩: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2年开始,芜湖经济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不仅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3.9%,而且产业结构全面优化,产业链持续延伸,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且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大,由原有的25.4平方公里扩至117平方公里。成批的失地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由原有的40万人增至137.23万人,市区城市人口达120万人。这一时期,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4个百分点,由25.8%升至54.3%.,是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芜湖乡镇企业“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无序发展。当时,全市市县工业比例失调,县级工业规模偏小,三县企业数仅79户,工业产值占总产值仅11%1999年,市委、市政府以国家在芜湖实施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为契机,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的发展思路。进入新世纪,芜湖市加快城乡产业联合和融合,积极推进项目向开发区集聚,三县四区结合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充分发挥城乡资源禀赋,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省级专业特色开发区,突出特色产业与错位竞争,与市级发展的重点产业形成互动,协同发展。目前,县区开发区总面积达16.7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因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已经成为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用工业化的思路经营农业,编制完成并全面实施《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5)》,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近100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超亿元企业13家,超5亿元的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18个。2007年,三县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32%,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57,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这个时期,芜湖市城乡一体、组团发展的城市形态加速形成。长期以来,芜湖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镇占总数近90%。有的镇甚至只有千人左右;求成城镇建设质量偏低,自然聚落形态明显;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等级规模结构不完整。2000年开始,芜湖从规划入手,把全市三县四区3317平方公里统筹规划成7个功能相对、基础设施完备的组团,明确组团功能定位,加快发展。按照规划,在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实行几轮改革和区划调整,全市行政村由663个合并为477个,乡镇由65个调整为22个,乡镇规模由平均47平方公里、2.4万人,扩大到平均125平方公里、6万人,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大为720平方公里。在此期间,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先后实施了江堤除险加固、沿江泵站改造、移民建镇等一批工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芜湖市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要在继续推进“三个集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两个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六个一体化”,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先后完成编制农村示范社区 (居民点)产业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有关专业规划和全市农村新型社区 (居民点)布点规划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2年开始,历时6年,全市投入11亿多元,建设了总长度近100公里的市区至三县的快速通道,建立起主城区到各县城和中心镇的车程的30分钟、60分钟交通圈。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村通公交车率86%。实施了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逐步将市区的水、电、气引向农村,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95%的城镇30%的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宽带数据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覆盖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97.6%2007年,芜湖市对“三个集中”的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努力推进工业向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集中,农民向四个区和三县县城“七大组团”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确定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80%,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