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改革开放30年(之八)


进入新世纪以来,芜湖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改革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完成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措施和成绩:

三是加大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成效显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芜湖市提出“科教兴市”的战略构想。199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芜湖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芜湖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规定。2006年,芜湖出台《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展望》、《关于实施科技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推动芜湖跨越式发展的主战略,从财政、政府采购、平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建成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芜湖软件园、省级留学人员芜湖创业园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长江产权交易市场、安汇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功能多样化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近五年来,芜湖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年均增长32.6%,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九十年代初,芜湖市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提出坚持“五路并举”的发展思路,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努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总量和质量一直在省内保持领先地位。2007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249家、技工贸收入259亿元,是2003年的2.1倍和5.7倍。同时,芜湖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999年建成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截止目前累计引过企业208家,在孵企业107家,已毕业企业40多家。近年来,芜湖市相继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芜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芜湖节能环保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省级民营科技园区“芜湖机械工业园”,积极推进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国家高新区工作以及和部、省、市共建芜湖火炬创新创业园的工作。以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芜湖市着力实施和争取一批科技创新项目,2003---2007年全市累计安排科研项目365项,项目资金1700万元,涵盖了工业、农业、社会事业、产学研合作、科技经济战略研究各个方面,取得200多项科研宬果,促进了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芜湖市始终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产业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奇瑞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 %以上,2万多名员工中技术人员有5千多人,从事产品开发的人有近2千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00多人,引进外籍科技人员300多人。经过十年多年的努力,奇瑞公司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全国企业专利工作先进单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汽车品牌之一。2007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乘用车产销量突破百万辆的自主品牌。海螺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世界领先的水泥、型材生产技术和余热发电技术等。在奇瑞、海螺等企业示范效应的带动下,目前,全市6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142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布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产心,2个国家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博士后科所工作站,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各类科研机构200多家,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万多人,其中高级以上专业人才近5万人。2007年,全市申请专利168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普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