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洞庭湖观鸟记


  今年元旦,我又去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观鸟。

  冬天原本不是岳阳旅游的最佳季节,这时候洞庭湖的水退去了,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也随之消失,只剩下一片片沼泽与草滩。可冬季的洞庭湖是鸟的天堂,观鸟则是一项其乐无穷的旅游活动。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可以享受沙鸥翔集、鹤鸣九皋、平沙落燕的自然之美,体验人鸟相依、与鸟共舞的和谐之美。因此,每年冬季,我都会带着妻子和女儿去保护区观鸟。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部,面积19万公顷,是《国际湿地公约》的七处重要湿地之一,是东北亚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到冬天,北方的候鸟就会乘着南下的冷空气,来到这里过冬。冬天过去,候鸟又举家北飞。到洞庭湖越冬的候鸟,高峰时期据说多达百万只。已经记录到的鸟类有315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灰鹤、小天鹅、白额雁等34种。被列入国际“红皮书”指定保护的有39种。洞庭湖被国际鸟类专家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鸟类的天堂”。为保护鸟类及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栖息环境,湖南省政府在1982年设立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994年国务院批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岳阳市区驱车西行,跨过洞庭湖大桥,不一会就进入了自然保护区境内。不过,如果要抵达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采桑湖管理站,则还有半小时的车程。虽然保护区内到处都有鸟群,但核心区才是观鸟的最佳场所。那里聚集了大量的珍稀鸟类,而且种群数量多,动辄几十上百只,成群结队。

  我们到达采桑湖管理站时,是上午9点整。我还以为自己赶了个大早,没想到还有比我们更积极的,管理站附近已经停了不少车,而且许多是外地车牌。由于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每年都举办国际观鸟节,观鸟活动逐渐兴起,到洞庭湖观鸟的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同我们一样,许多游客都是一家人自驾前来观鸟的。

  一些先到的游客已经在长堤上架起了大口径单筒望远镜。我们的观鸟设备只有简陋的双筒望远镜,属于“土八路”,自然是非常羡慕他们的“大炮筒”。不过,“大炮筒”这样的“洋枪洋炮”,对于普通观鸟爱好者来说似乎过于奢侈,而且太笨重,不方便携带。所以,我计划中的观鸟设备升级方案,只是配备一架带相机转接功能的小口径单筒望远镜。

  采桑湖管理站周围的采桑湖、大西湖、小西湖,是鸟类最集中的地方。采桑湖是野鸭子的乐园,老远就可以闻到它们的叫声。湖心成群结队的野鸭子一会儿拨水洗翅,一会儿腾空飞翔,自由自在。采桑湖野鸭子据说有30多种,虽然去年爱鸟周的时候我看过各种野鸭子的图片,可到了现场,却只能分辨出少数特征比较明显的几种。针尾鸭尾长而尖,往上翘起,因而有“拖枪”的外号。尾巴上倒卷着几撮毛,头部闪着绿色金属光泽的是雄绿头鸭。黑嘴、粉头、黄身子、个头最大的是赤麻鸭。红头潜鸭是潜水高手,一个猛子能扎到30米开外。

  白天鹅主要生活在大、小西湖,多的时候据说有几百只,遗憾的是我们只看到一小群。白天鹅曲着长长的脖颈,在水草丛中闲庭信步,显得优雅高贵。白天鹅起飞似乎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由于体型高大,起飞时要先助跑数十米才能飞起来。飞行时头部向前伸,脚伸向腹部后方。降落时翅膀一张,双蹼一蹬,活像滑水表演。白天鹅不仅漂亮,对爱情也很忠贞,他们也象人类一样实行一夫一妻制,有固定的配偶,一旦配对后永不分离。真是逗人喜爱。

  另一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鸟是鹤。鹤也是一夫一妻制,如果配偶一旦死去,鹤往往守着配偶哀鸣不已,几天不离。丧偶的鹤从此不娶不嫁,从一而终。东洞庭湖常见的的鹤有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鹤的鸣叫声高亢嘹亮,“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自古就是潇湘八景之一。鹤被视为吉祥、长寿、优雅、高洁的象征,特别是白鹤更被视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故称“仙鹤”。白鹤独舞是我们这次观鸟中看到的最优美的片段。那只白鹤身材欣长,体态健硕,洁白的颈脖随着轻盈而稳健的舞步悠闲地扭摆,修长的双腿如蹬上赤色马靴,浑身洋溢着贵族的傲气。伴随着优美的舞姿,白鹤还发出欢快、轻柔、悦耳的叫声,犹如悠扬的伴奏音乐。

  大雁是东洞庭湖最庞大的鸟类群体。我们有幸目睹了极其壮观的黑色雁阵场面。当黑压压的雁群从头顶上飞过时,遮天蔽日。我们这次所见的还不算最大的雁阵,等到3月份大雁北迁的时候,一个雁群的数量常常有几千上万只,那场面更加波澜壮阔。雁群在地面上活动的时候警惕性很高,不管它们是在低头吃草,还是打盹睡觉,总能看到三、两只雁在东张西望,为大伙儿站岗放哨,一有特殊情况,马上提醒伙伴们注意。看来雁群也是懂得分工协作的。在洞庭湖过冬的大雁,最常见的有豆雁、灰雁、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其中小白额雁是濒危物种,全球存活量不超过35000只,东洞庭湖最多记录到20000多只。我很想重点观测一下小白额雁,但要在湖心上空辨认出小白额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小白额雁喜欢与其它雁类混杂在一起,很难辨认。

  还有许多鸟叫不出名字来,它们时而悠闲地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波痕,时而振翅而起。有一种红嘴鸟,在水面游走的速度极快,头部一扎入水中,立马就能叼出一条鱼来,然后迅速朝岸边飞去。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保护区内的另一个观测站——丁字堤管理站。丁字堤一带有大片大片的草滩,是以草为食的鸟类聚居地。我们试图沿着草滩中的小道近距离观察鸟儿觅食,可刚一下堤,草丛中的鸟儿就纷纷惊起,拍打着翅膀飞向远方。显然,我们的到来惊动了它们。为了不打扰鸟儿们觅食,我们只好返回堤上观鸟。

  丁字堤是东洞庭湖最早的东方白鹳发现地。1993年,国际鹤类基金会前主席乔治·阿基波博士就是在丁字堤沿线发现了大群的东方白鹳。东方白鹳当时全球存活量不超过3000只,没想到他在东洞庭湖竟然一次性记录到了802只!这位国际知名鸟类专家当时高兴得在草地上连连打滚。十多年过去了,听说现任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吉姆·哈里斯也每隔一年就会来这里看看东方白鹳的生存状况,东洞庭湖已成为他们心头的牵挂。我也想看看东方白鹳。可是,我在堤上用望远镜搜索了半天,镜头中掠过鸟群不少,却始终没有东方白鹳的踪影。问堤上一位鸟友有没有发现东方白鹳。回答说,东方白鹳数量少,活动范围又比较广,很难观测到的,只能碰运气。我心中不免有些怅然若失。

  傍晚时分是鸟类最活跃的时候。我们在返回的路上,看到天空中一群又一群鸟儿飞过。路边的树林里,枝头上落满了鸟儿,叽叽喳喳的鸟鸣象是在表演一曲大合唱。莫非鸟儿是在欢送我们?

  东洞庭湖成为候鸟的天堂并非偶然。洞庭湖历史上的地质演变,形成了现在环山抱湖、湖中有山的独特地貌。广袤的湖区,形成了具有独特功能的湿地系统。冬季近地层的温度比同纬度远离湖区的平均温度高出2摄氏度。这种适宜温度,为鸟儿前来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湖区季节性的半陆半水,丰富了植物种类,也为鸟类提供了必备的越冬食物和饮用淡水。东洞庭湖是洞庭湖东、西、南三块中面积最宽广、保存最完整的聚水湖盆。所以,东洞庭湖便成了东北亚湿地水禽主要越冬地。

  到洞庭湖越东的候鸟,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西北里亚的贝加尔湖、中国西北的青海湖和东北的兴凯湖,还有一些来自日本海和欧洲。这些候鸟究竟是如何在千万大地之上,认出了它在南方的“故乡”?鸟类专家认为,候鸟迁徙本身就存在太多悬疑。像小白额雁,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到洞庭湖,那条年复一年永不改变的迁徙路线,除了与地磁场、星象、地貌等等因素相关,是不是真的还存在着冥冥之中无法解释的“宿缘”?这是一种生命对于另一种生命的未知。这种未知的距离充满了神秘的魅惑。

  观鸟是集科学考察、体验自然等多重内容于一身的活动,是走进大自然的门票。通过观鸟,人们能感悟到自然资源与他们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从2002年开始,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在每年的12月初举办一次观鸟比赛,通过观鸟活动向湖区群众传播爱鸟、护鸟的思想。越来越多的鸟友关注鸟类及其生境变化,表达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希望与担忧,成为坚定的候鸟与自然生态的保护者。通过观鸟活动,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生态建设当中或受到影响,提升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成为生态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力量。在2007年的国际观鸟节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还授予了岳阳市“中国观鸟之都”称号。

  有位诗人说:“天空中鸟儿飞过,不留下一丝痕迹。”其实,鸟儿虽然不曾在天空中留下痕迹,却会在观鸟者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冬季到洞庭湖去观鸟,就会多出一份城市生活中不曾有过的快乐。(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