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上周宣布以551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南非最大银行——“标准银行”20%的股权,这只是近期密集的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事件当中最新的一个。“中资银行来了”,外电的一些惊呼略显夸张,一些评论也显出防范之心很重的小家子气:“经济强劲、资金充裕的中国彰显出全球扩张的雄心”,“这是中国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的最新证据”。

外电复杂评价中国对非洲投资

有些媒体以警惕的目光注视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说,“这表明中国希望在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获取一个立足点的野心取得了一个明显的进展。”文章称,“快速工业化的中国越来越依赖于从非洲获取铜、锌、金和铁等资源,这也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7月份购买英国巴克莱银行股份的原因,巴克莱银行在非洲贸易融资方面获得了牢固的立足点,有助于为中国公司进行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便利。”

全球新兴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福格森认为,南非标准银行可以作为中国公司将来在非洲做生意的“信誉和影响力的来源”。他说:“每一个帝国都会这样做:在海外进行投资以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不管是从贷款上来说,还是从其投资的工程上来说,这都将为中国带来影响力。中国已经把自然资源丰富的尼日利亚、喀麦隆、赞比亚和安哥拉纳入视线之内,标准银行正好可以起到通向这些国家的门户作用。

“是受经济利益而非政治利益驱动”

法新社27日的分析则认为,尽管有分析家认为,中国政府寻求与非洲建立密切关系可能有政治和战略利益的考虑。但事实上中国公司进军非洲大陆最主要的动机还是为了赚钱。文章引用香港理工大学中非关系专家巴里·索特曼教授的分析说,“中国的公司是经济实体,并不一定是受制于政治命令,工行入股标准银行就是从经济利益出发考虑的。标准银行是非洲最大的银行,在南非有713个分支机构,在在非洲大陆的其他地区还有240个分支机构,这对于工商银行在非洲建立立足点非常有好处。”

这笔交易被广泛视为中非关系日益深化和成熟的一个信号。巴里·索特曼教授说。“中国越来越把非洲看作是新的希望之地,中非双边贸易额去年已达555亿美元,几乎是十年前的10倍。”标准银行首席执行官称,这笔交易是“对南非乃至整个非洲的信心投票”。《金融时报》的社评说,“这笔交易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和南非业已存在的紧密联系.双方都预计将从中国与非洲大陆间快速增长的贸易和投资中获利。”而且,“这是一宗非常公开的交易,条款和条件都很透明。”《华尔街日报》则分析说,中国偏爱投资非洲是因为非洲相对来说不那么复杂,会遇到较少的“政治问题”。“他们不需要对付美国国会或者欧盟委员会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场投资盛宴的背后,是快得吓人的中国经济增速”

南非《时代报》28日分析说,工商银行收购标准银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中国热衷于实质性地收购外国资产,人们甚至把其称作是“中国综合症”。在此之前,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已涌现出多桩大规模对外投资。上周早些时候,中信集团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银行宣布将互相投资10亿美元收购对方股份;民生银行也于本月初收购了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联合银行99%的股份;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意向巴克莱集团投资30亿美元。

外电分析认为,这些投资表明“中国国内的银行竞购、合并外国银行资产的竞赛已经开始”,“在这场投资盛宴的背后。是快得吓人的中国经济增速。”《华尔街日报》引用专家的话说,“美国住房市场疲软及其对全球信贷市场的连锁影响造成其他地区的许多银行囊中羞涩,而且开展收购的成本也已上升。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的资金储备却在不断增加。现在流动性非常充裕。当你有大把资金时会去做什么?当然是投资。”中国银行业不但手握大量现金,而且以市值衡量,好几家已经跻身于全球最大的银行之列。“尽管在几年之前,这些银行还不过是些濒临破产的无名之辈。”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政府也毫不掩饰其国有银行寻求并购 外资产的欲望,其目的是获得先进的技术和提高中国自己相对落后的银行系统。“中国政府还希望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出以平衡中国不断膨胀的贸易顺差,降低外汇储备和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于银行自身来说,通过把业务扩展到中国国境线以外的地区还可以降低自己在中国经济最终降温时所面临的风险。”

    但韩国《朝鲜日报》则分析说,这些投资活动“会进一步加重西方世界对中国政府在全球施展其经济影响力的担忧”。七大工业国(G7)财政部长们上周还讨论了如何监管主权财富基金,他们此举主要是针对中国和中东国家。虽然G7希望能继续获得中国的资金输入,但欧美的许多政治领导人都在探索约束中国政府海外收购行为的办法。有人提议要使国防、媒体等行业成为收购禁区,限制有政府背景实体的持股比例。(薛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