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家住纽约市郊的迈克开着自己那辆排气量4.0的V8皮卡,到附近的沃尔玛仓储型超市购物。这里货架上的商品,多数要比中国超市内同类货品的包装大上“几圈”,巧克力、口香糖的包装比奶粉桶还大,一袋薯片的体积快赶上小书包了,土豆论麻袋来卖,水果也是一箱一箱的。迈克的购物单上还有一半东西没买,可购物车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了。迈克是记者的朋友,他说,占全球人口总数5%的美国人,消耗着全球23%的能源。吃掉15%的肉品,用掉28%的纸张。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庞大的经济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地球,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走进美国家庭感受浪费
10月的一天,《环球时报》记者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生活区,叩开了一个美国家庭的大门,想切身感受一下消耗巨大的“美国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东西合璧”的家庭。女主人杜女士来自中国上海,是记者的朋友,男主人克里斯是美国人,夫妻两人都是会计师。记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家庭,就是想看看,当崇尚节俭的中国人与大手大脚的美国人生活在一起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矛盾。杜女士先领记者参观了她的家。这是一个独门独院的一层楼建筑,里面有2个客厅,4间卧室、5个卫生间。后院是游泳池和花园,一个自动喷水装置正在浇灌草坪,车库里停放着两辆车,一辆是排气量为3.0的“丰田”牌SUV,一辆是“通用”牌厢式轿车。
在客厅里,记者和这对夫妻聊起了家常。当话题转入美国人生活是否浪费时,
与大多数美国家庭一样,
用餐巾纸擦桌子,拿打印纸当草稿纸
正如
美国人还爱住大房子。除了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都会的城市居民会选择住公寓,普通美国家庭大多是住独栋的房子,面积都在两三百平方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家庭数量在过去近40年间翻了一番,这意味着美国人需要的房屋数量在大幅增加,而这势必造成家庭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量增加。夏天冷气足,冬天暖气热,美国入从来不会“亏待”自己。比如纽约,这个与北京纬度相近的城市,因其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要比北京高。可纽约的供暖期比北京要长4个月(纽约供暖期从每年10月1日开始到次年
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的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到超市购物,一样东西的包装能有三四层;去快餐店用餐,餐巾纸可以成堆地拿,顾客不但用它擦嘴还擦桌子;办公室里的打印纸经常被当作草稿纸用。国内一位朋友来美国出差后曾对记者感慨地说:“看看美国的厕所,就知道这个国家多富足、多浪费了。光是美国的公厕,每天要用掉多少擦手纸啊!”美国人如此,政府也是如此。洛杉矶的法律就规定,公共设施晚上不亮灯要受处罚。美国还有许多城市与洛杉矶一样。都是不夜城,商业大厦、政府部门、公司大楼从不熄灯。
美国环境与人口中心的报告显示,美国人的自然资源消耗量超过了世界总消耗量的1/4,为世界之最;年人均耗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人均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近l/4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是美国排放的。这种“消费”地球资源的力度绝非他国可以比拟。
“美国文化的意识形态是消费而不是节俭”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如此浪费,究竟是天性使然,还是另有原因?为此,记者采访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大卫·巴纳德教授。在巴纳德教授看来,这首先是因为美国是消费型经济。消费是美国经济的基础,美国人相信,只有通过积极消费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富。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最早也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过剩的产品必须要大量的挥霍性消费来支持。因此,美国文化的意识形态历来就是消费而不是节俭。而且,美国学界的主流观点向来认为,正是美国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生产高效、消费低效的国民文化,才使得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占据支配性地位。
其次,美国的富足是美国人敢于大量消费乃至浪费的信心来源。强势的经济地位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使美国人能够享受到全世界最为价廉物美的商品。比如在克林顿时代,一加仑(约合3.
也有人并不这么乐观。去年10月美国人口达到3亿。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2043年,美国人口将达4亿。届时,美国的能源需求增加量将相当于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总和。如此强劲的人口增长势头在发达国家中相当罕见。一些美国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美国人口膨胀将最终使所谓的“美国生活方式”难以持续。“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经历着人口显著增长的工业化国家”,美国环境和人口中心负责人维多利亚·马卡姆认为,“更多的自然资源被美国人消耗以维系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对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造成更严重冲击”。还有人预言,随着人口继续增长,美国人如果还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要么很快面临能源危机,要么与世界争夺能源”。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也在试图影响和改变国人浪费的生活方式。今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新能源法案,降低美国汽车油耗标准。今年夏天,美国各地还纷纷掀起了抵制瓶装水的热潮。尽管节省能源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最新一项民间调查却显示,50%的美国人目前并不愿意为节约能源而改变生活方式。(尤未迟 孙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