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浪费


 

上周六,家住纽约市郊的迈克开着自己那辆排气量40V8皮卡,到附近的沃尔玛仓储型超市购物。这里货架上的商品,多数要比中国超市内同类货品的包装大上“几圈”,巧克力、口香糖的包装比奶粉桶还大,一袋薯片的体积快赶上小书包了,土豆论麻袋来卖,水果也是一箱一箱的。迈克的购物单上还有一半东西没买,可购物车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了。迈克是记者的朋友,他说,占全球人口总数5%的美国人,消耗着全球23%的能源。吃掉15%的肉品,用掉28%的纸张。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庞大的经济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地球,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走进美国家庭感受浪费

10月的一天,《环球时报》记者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生活区,叩开了一个美国家庭的大门,想切身感受一下消耗巨大的“美国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东西合璧”的家庭。女主人杜女士来自中国上海,是记者的朋友,男主人克里斯是美国人,夫妻两人都是会计师。记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家庭,就是想看看,当崇尚节俭的中国人与大手大脚的美国人生活在一起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矛盾。杜女士先领记者参观了她的家。这是一个独门独院的一层楼建筑,里面有2个客厅,4间卧室、5个卫生间。后院是游泳池和花园,一个自动喷水装置正在浇灌草坪,车库里停放着两辆车,一辆是排气量为30的“丰田”牌SUV,一辆是“通用”牌厢式轿车。

在客厅里,记者和这对夫妻聊起了家常。当话题转入美国人生活是否浪费时,女士快言快语:“中国人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老话在美国可是不合时宜。”果不其然,女士话匣子一打开,就列举出了老公“浪费”的七八条“罪状”。她指着客厅里的壁炉对记者说,“如果你晚来几天,就能赶上烧壁炉啦”。她说,每年一入冬,克里斯就会点燃壁炉。洛杉矶的冬天其实不冷,最冷时也不过5摄氏度,这几年的冬天还越来越暖和。但克里斯烧壁炉的热情却不减,而且喜欢把火调到最大,结果弄得屋里的温度比夏天还热,全家人都要穿短衣短裤。女士一再反对也无效。老公解释说,“冬天烧壁炉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否则是没有生活品味的表现”。夏天用空调也是一样。女士家里装的是中央空调,整栋房子只有一个开关,只要一开空调。中央系统就向房屋的每个角落供冷气。即使是夜晚客厅和厨房里没有人,空调也开着。女士想说服老公装分体式空调,但老公说,美国家庭不装分体式空调。

与大多数美国家庭一样,女士的家里大小电器样样俱全,电视、冰箱当然不必说了,像洗碗机、烘干机、除草机、除落叶机这些中国家庭极少使用的电器,比比皆是。出于对妻子的爱护,克里斯从来不让女士动手洗碗,即使只有三四个碗碟,也要用洗碗机转上一个多小时,先清洗,再消毒,然后烘干。刚结婚时,女士洗完衣服后喜欢晾晒,但加州法律规定居民不得在户外晒衣服,因为这“有碍市容”。无奈,女士每次洗完衣服后,都用机器烘干衣物,甚至是洗几件内衣也不例外。像加州一样用法律禁止户外晾晒衣服的州在美国还有很多,甚至包括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州。据统计,美国家庭平均每年每户仅使用烘干机就要消耗1079千瓦时电能。女士家里的电器更换频率很高,电器出了小毛病就扔掉,老公说,美国没有维修电器的服务。在国内听说的“美国的垃圾堆中可以捡到能照常使用的冰箱、彩电”,一点也不夸张。至于游泳池,女士说,它基本派不上用场,可是,洛杉矶的夏天阳光强烈,水分蒸发很快,需要经常往游泳池里加水,每月加水量能达数吨。

女士向记者“抱怨”这些的时候,克里斯一直在旁微笑倾听。最后他才对记者说,以前还真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生活习惯让妻子“不满”。的确,对普通美国人来说,这些都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方式了,他们对此浑然不觉。

    用餐巾纸擦桌子,拿打印纸当草稿纸

正如女士所说,她的家只是千千万万个美国家庭的缩影。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美国人大手大脚的消费方式早已习惯成自然。美国人喜欢开车,尤其喜欢开马力大、耗油量多的车。在这个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里,汽车保有量达24亿辆,几乎是人手一辆。比如洛杉矶,人口约为1100万,登记注册的汽车竟然有1300万辆。客观地讲,美国地广人稀,上下班通勤和日常生活确实需要汽车作交通工具。但是与世界多国提倡环保、小排量的汽车相反,在美国,你很难找到排量在20以下的车。在纽约曼哈顿,坦克一般的悍马、大而无当的加长林肯、卡车般的卡迪拉克十分常见,就连福特出租车排气量也高达45。很多美国人开车时。也不会在乎怎么省油,起步狂踩油门,四季空调大开,就连警察下车执法也不会把警车熄火,理由是以免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反应。私家车的盛行,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发展。很难想象,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几乎没有公交,出门全靠自驾车。在当地拥堵不堪的高速公路上,多数车里只有一个人。洛杉矶也没有地铁。纽约的三大机场中,也只有肯尼迪国际机场在近年才开通地铁,因此旅客去机场大多是开车或坐出租车前往。

美国人还爱住大房子。除了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都会的城市居民会选择住公寓,普通美国家庭大多是住独栋的房子,面积都在两三百平方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家庭数量在过去近40年间翻了一番,这意味着美国人需要的房屋数量在大幅增加,而这势必造成家庭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量增加。夏天冷气足,冬天暖气热,美国入从来不会“亏待”自己。比如纽约,这个与北京纬度相近的城市,因其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要比北京高。可纽约的供暖期比北京要长4个月(纽约供暖期从每年101日开始到次年531结束)。有人计算过,一个美国家庭每年水、电、煤气等能源支出大约是1500美元。而在美国任何一处公共场所,机场、车站、学校、医院甚至公交车,一年365天也都靠空调和暖气维持室温。记者妻子所在的办公场所,去年冬天热得没办法,必须开风扇来降温,而今年夏天又只好拿纸板堵住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冬天,洛杉矶一些餐厅还会在室外支起供暖伞,好让伞下用餐的人“取暖”,其实,吹出的热气很快就被风吹走了。

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的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到超市购物,一样东西的包装能有三四层;去快餐店用餐,餐巾纸可以成堆地拿,顾客不但用它擦嘴还擦桌子;办公室里的打印纸经常被当作草稿纸用。国内一位朋友来美国出差后曾对记者感慨地说:“看看美国的厕所,就知道这个国家多富足、多浪费了。光是美国的公厕,每天要用掉多少擦手纸啊!”美国人如此,政府也是如此。洛杉矶的法律就规定,公共设施晚上不亮灯要受处罚。美国还有许多城市与洛杉矶一样。都是不夜城,商业大厦、政府部门、公司大楼从不熄灯。

    美国环境与人口中心的报告显示,美国人的自然资源消耗量超过了世界总消耗量的14,为世界之最;年人均耗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人均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近l4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是美国排放的。这种“消费”地球资源的力度绝非他国可以比拟。

    “美国文化的意识形态是消费而不是节俭”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如此浪费,究竟是天性使然,还是另有原因?为此,记者采访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大卫·巴纳德教授。在巴纳德教授看来,这首先是因为美国是消费型经济。消费是美国经济的基础,美国人相信,只有通过积极消费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富。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最早也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过剩的产品必须要大量的挥霍性消费来支持。因此,美国文化的意识形态历来就是消费而不是节俭。而且,美国学界的主流观点向来认为,正是美国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生产高效、消费低效的国民文化,才使得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占据支配性地位。

    其次,美国的富足是美国人敢于大量消费乃至浪费的信心来源。强势的经济地位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使美国人能够享受到全世界最为价廉物美的商品。比如在克林顿时代,一加仑(约合38公升)普通无铅汽油只要99美分,几乎和水一样便宜,即使这几年能源危机加剧,油价上涨到一加仑28美元左右。以多数美国人的收入水平,依然可以承受。一方面是收入高,另一方面是物价低,这就难免会养成浪费的坏习惯。此外,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够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因此他们并不打算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应对世界能源危机。

    也有人并不这么乐观。去年10月美国人口达到3亿。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2043年,美国人口将达4亿。届时,美国的能源需求增加量将相当于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总和。如此强劲的人口增长势头在发达国家中相当罕见。一些美国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美国人口膨胀将最终使所谓的“美国生活方式”难以持续。“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经历着人口显著增长的工业化国家”,美国环境和人口中心负责人维多利亚·马卡姆认为,“更多的自然资源被美国人消耗以维系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对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造成更严重冲击”。还有人预言,随着人口继续增长,美国人如果还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要么很快面临能源危机,要么与世界争夺能源”。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也在试图影响和改变国人浪费的生活方式。今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新能源法案,降低美国汽车油耗标准。今年夏天,美国各地还纷纷掀起了抵制瓶装水的热潮。尽管节省能源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最新一项民间调查却显示,50%的美国人目前并不愿意为节约能源而改变生活方式。(尤未迟   孙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