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 CPI上涨4.8%,呈现高位运行的特征,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压力都很大。无独有偶,印度经济在2007到2008财年,预计GDP增长也会高达9%,而且2007年初印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剧增,去年1月和2月CPI持续高达7.4%和7.6%,在印度政府采取强力政策调控作用下,年末通胀压力有所减弱,全年CPI上涨约5.2%。
从中印两国通胀压力产生的根源来看,主要都是来源于成本推动的作用,但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又有一些区别。
首先,全球粮食价格进入了一个上升周期,这与1914年、二战之后以及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非常类似,成为中印等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10多年来已实现粮食自给的印度,也在2007年从澳大利亚进口300万吨小麦,同时禁止小麦出口,以缓解粮价上涨的冲击。从根本上看,中印粮食价格的上升,在需求方面有相似之处,即国内中低阶层的收入增加,使粮食消费量大幅提高。但从供给方面看,中国则遇到更多问题,如耕地保护力度的不足、灾害与疾病保障不足,客观上降低了主副食品供给增长。
再者,资源价格上升也是加剧中印两国通胀压力的原因。目前印度每年产的原油远不能满足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加上还要进行战略石油储备,因此70%以上的石油需求都通过进口来解决,在国际能源价格屡创新高的情况下,自然对其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反观中国,虽然资源价格也构成通胀的核心因素,但更多是因为对原有行政性价格体系进行改革的结果,即由于要使过低的资源价格恢复合理估值,进而释放出的通胀压力。
还有,劳动力成本增加构成印度通胀的又一因素,在中国这一因素则相对较弱。美国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印度工资增长率在扣除通胀因素后可能为9.8%。而据各方研究都显示,中国职工的实际工资增长远低于这一水平。如果考虑到在印度,已经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那么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更低。正因为从经理层到车间工人,印度工资水平实际上已全面上涨,这形成了其通胀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虽然也对物价上涨有影响,但尚未产生较大压力。
另外,中国通胀的根源之一,是现有外汇体制导致的货币过多,而在印度同样有类似之处。把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相融合,我们看到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中包括由成本、需求等实体经济因素倒逼的货币过多,也有货币当局主动或被动进行的货币扩张。在我国,公认一个货币过多来源,是外汇占款带来的,即由于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在现行汇率体制下,导致外汇储备累积和货币供给过度增长。印度实行的所谓“肮脏”汇率制度,本质上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客观上由于印度储备银行购买外汇占款,也增加了其国内货币供给,但相对来说,由于其不透明性和灵活性,加上印度对外贸易与外汇储备总额都相对较低,因此对其国内的冲击远比中国要小。
最后,资产价格与通胀也有一定关联。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和印度都面临资产价格重估的要求。通货膨胀使人们增加了对资产的追求,进而迅速上涨的资产价格,不仅通过财富效应间接刺激了需求增长,产生拉动型通胀压力,而且会使公众通胀预期有所强化。在中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已经呈现出泡沫的迹象,相比股市来说,房价泡沫更使通胀预期居高不下。在印度,2007年股市上涨了40%以上,而且由于印度投资者大量运用金融工具,其资产估值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由于印度经济的支撑者是其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也是股市的主要参与者,因此通过财富效应也间接产生了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