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宝路女人》看中国电视剧水平


  从《雅宝路女人》看中国电视剧水平

  北京卫视正在播放《雅宝路女人》,据说该剧组在雅宝路实地拍摄也有段时间,竟能如此脱离现实的凭空编造,看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由此可想当今中国电视剧的水平。

  剧中讲某研究所专职翻译陆希,辞职闯荡雅宝路并受了欺骗,丢失了一批足以令她破产的货物,于是前往莫斯科追讨并遇上初恋情人彭晨曦。由彭晨曦帮助将欺骗陆希的人押进了莫斯科大牢。

  这个情节在现实中毫无可能发生,剧中说的那个时候来雅宝路采购的多是原苏联国家个体经营商人,统统是现金交易,甚至你没有货,他只看好了版都会交给你订金,连讨价还价这种计俩都搞不清,因为他们看好的货拿回国内会卖个更好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赊货给他们简直不可想象,就是你真的赊了,相信你追到俄罗斯也百分百的要不回来,更别谈把人家送进大牢!

  我就没搞明白编剧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情节!表示陆希初入商海的无知,还是炫耀生意场的尔虞我诈之后的人间再现真情?剧中描写的老外与雅宝路商人的互相欺骗使雅宝路成了坑蒙拐骗的集中场所,更是不能想象?!真是那样,雅宝路早就消失了!编剧这样写既毫无必要地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又严重损害了俄罗斯人的形象!

  在雅宝路上做生意,正因为讲信用才会发展到今天。过去中俄民间贸易出现过商品质量问题,那都是在俄罗斯境内的事情。雅宝路上是批发,讲求“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只是近几年竞争激烈,商家为了拉客户,才有可能赊货给相对熟悉的客户,出现过受骗事件,虽特别也只能认倒霉,除非这个客户还能再来中国才有希望。说实话,雅宝路上的讲信用,完全是由这种特殊的商业环境下形成的。雅宝路不仅成就了中国商人,也成就了民贸的外商。

  剧中的情情爱爱更是脱离了雅宝路人的生存状态,离谱至极!雅宝路的特点是“外商多、交易快、房租贵、脑子累”,雅宝路上的女人可谓中国勤劳女子的代表,他们的幻想已经消失,脑筋无法离开生意,缅怀的日子还没有来临。可以说雅宝路上有太多“阿信”的故事可书可写,并能深刻反映勤劳的人面对财富机遇的奋力拼搏!

  我相信编写剧本的人都没有正经地去考查一下雅宝路人的现实生活及人生和价值观念,一味地沉迷在臆想之中,胡编乱造,把一个本来可以大书特写的背景搞成了生产线上的“标准产品”,令人遗憾和可悲!

  剧中的俄语配音更是粗劣,雅宝路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纯正的俄语翻译,早期不乏大学教授和中央翻译局的老翻译,后来全国的俄语翻译人才更是涌向雅宝路,现在留学回来的翻译随处可见。而且剧中“外商”公子哥的形象丝毫没有“雅宝路上老外”的风彩,“雅宝路上的老外”是让中国人训练出来的中国式生意人。

  雅宝路是个充满财富和激情的地方,那里的财富需要精明算计来收敛,那里的激情需要吃苦耐劳来抒发,上世纪90年代那里是个暴富的生意场,之后逐步发展成面向原苏联国家、东欧国家、某些中东国家,甚至非洲的轻工商品的国内最大民贸生意洽谈地。十几年来,雅宝路上生成了无以数计的财富。

  北京的雅宝路与中关村不同的是,没有密集性的知识含量和大公司的背景,雅宝路财富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丝毫的官方色彩,完全靠自己的机遇与打拼,雅宝上的交易额现金居多,无法统计具体,从在雅宝路洽谈而各地报关的情况看,估计每年有30至50亿美元,有的说都不止。其相关联的产、供、销产业为国家带来的税收上百亿。雅宝路上的财富是草根的财富,并能深深的引以为豪!

  中关村和雅宝路算的上是北京的财富符号,但特点截然不同!《雅宝路女人》的编剧又拿来弘扬主弦律的办法硬套,用如此低劣之手法来愚弄观众,可笑之极!

  雅宝路,北京人的悲哀  (旧作)

  雅宝路,座落在北京东二环的外侧,紧邻大使馆区,虽然叫“路”,但仅是一条短短的“街”。雅宝路是当今中国大陆最大的对外轻工业品民贸市场,其贸易额由于现金交易居多,无法统计,每年为国家创税上百亿。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名声大噪。

  雅宝路成为全球的轻工业品民贸市场也是逐步形成的,八十年代末一些卖零碎小饰品的小商贩开始在这条不起眼的街上聚集,主要做大使馆区里的外国人的零售生意,政府见卖货的商贩多了,在这条相对避静的街上建起了小商品市场。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大量的民间采购商涌入中国大量采购生活所用的轻工必需品,于是雅宝路一步步由零售变成了批发,商贸大厦拨地而起,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由于雅宝路实行包税制,其房租含税,所以租金居全国第一,再小的商铺月租金都不会低于一万元,年租金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档口随处可见。去看看每座大厦门前停着的商户们的“座骑”,简直就是世界名车展。但有一点非常奇怪,几乎在北京市中心的雅宝路却很少看到北京人在那里做生意!有的北京人也只是在那里做了十几年的外汇“黄牛党”。

  雅宝路上几乎没有北京人在做生意的原因很简单,雅宝路发展之初的每一个商户几乎都是从“练摊”开始起家。雅宝路的商人主要为:广东、福建和江浙人,据说最早来雅宝路“练摊”的安徽人比较多,后来来了不少的东北人做俄语翻译。北京人在雅宝路上没有“成事”,是因为他们在“天子脚下”呆久了,瞧不起“练摊”这行当。

  雅宝路民贸市场每天向世界各地发出的集装箱不知有多少,雅宝路上的商户有多少亿万、千万富翁几乎没人知晓,谁要说一年在雅宝路上赚个百八十万,那真是不值一提。

  雅宝路实际上是由原苏联解体后所造成的轻工业产品短缺的因素成就的。这使我想起了曾经的哈尔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对俄民贸市场,那个时候生意异常红火,“哈洽会”就是在那种背景下诞生的。不知何时,哈尔滨的对俄民贸市场生意轻淡了,由后起好几年的北京雅宝路所取代!哈尔滨有着对俄贸易的地缘优势,当时却没有良好的政府扶持政策,葬送了为哈尔滨税收能做出了不起贡献的“哈尔滨雅宝路”。悲哀,从雅宝路,看到了北京平民的悲哀;从雅宝路,看到了当年哈尔滨政府决策者的悲哀!

  雅宝路已经成为了“世界轻工业品民间贸易的航空母舰”,正乘风破浪,带动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远航。雅宝路早已和台湾台北批发纺织品的迪化街形成亚洲两个最具品牌效益的民间贸易洽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