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强势平面媒体


                                           我理解的强势平面媒体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迥然不同的答案。
    就我的理解,所谓“强势平面媒体”,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也不在于它的利润额高,更不在于它的开本大,而在于它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仅是影响自己覆盖的读者)、权威性、专业素养、媒介操守等等。这些主要是一种精神力量。以发行量而言,《故事会》杂志的600万以上的期发行量足以让很多报纸感到望尘莫及,但究其社会影响力远不及《环球时报》;以利润额而言,《人民日报》远远排在众多都市报纸之后,但是没有会怀疑它的社会权威和影响力。
  作为“强势平面媒体”,当然可以凭借其优势去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如果这方面的追求过分,其强势媒体的判断会很快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因为媒体的公共性质一旦被完全转变为资本的增值,人们对其的判断会发生变化。被消费最多的报纸与被信任的报纸,不会完全等同,但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交汇点,做到双赢。
    媒体是可以影响并可能左右主流人群的,但是主流人群(尤其是知识分子)是并不盲从的。媒体能否获得很高的公信力,是衡量强势媒体的基本标准。如果找到了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主要因素,那么我们也就获得了判断强势媒体的标准。
  200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关于公信力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靳一博士相关报告)为了获得媒体公信力的评判指标,设计了一份涉及6个方面、32个影响因素的问卷,分别在高校和中低档次的超市随机访问,散发问卷780份,获得有效问卷732份,剔除与调查目的不合的问卷,统计的样本数为692份。经过一系列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筛选,最后剩下3个方面、13个影响因素。它们是:
  1,社会关怀。这个方面依次包括4个主要因素:①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上,关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②敢于针砭时弊,批评性新闻比例高、批评力度大;③关心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比如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④以平等的姿态面对读者观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傲慢自大。
  2,新闻专业素质。这个方面依次包括6个主要因素:①对新闻事件完整报道,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事实;②真实报道,新闻报道不含虚假、猜测和虚构的成分;③新闻报道准确无误;④对有争议的新闻,平衡报道争议各方的情况,不偏袒任何一方;⑤客观呈现新闻事件原貌,不加入报道者的偏见;⑥新闻报道及时,有时效性。
  3,媒介操守。这个方面依次包括3个主要因素:①不发布虚假广告;②广告比例适当;③新闻格调高尚,不随意炒作粗俗不雅的新闻。
  被包含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其他若干影响因素,以及最初设想的新闻技巧、与官方关系、外在形象三个方面,经过几轮科学的统计筛选后被淘汰。
  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最希望媒体担当的角色,选择比例超过半数的依次是“政府和社会的监督者”(67.5%)、“各种意见自由交流竞争的平台”(61.1%)、“人民群众的喉舌”(54.9%)。从读者角度看,他们主要通过前面谈到的3个方面、13个因素来判断某家平面媒体是否具有公信力。报纸的影响力、权威性,来自这些方面、因素的长期积累,不可能通过几次公关活动,造成一些知名度以后,就自然成为强势平面媒体了。
    其实知道这些影响因素,也就不难理解《南方周末》,《环球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强在哪里?
    虽然由于国内新闻体制的原因,平面媒体有一些不是媒体自己决定的因素,但是国内的平面媒体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海《新闻晨报》《青年报》近年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