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真的可以瞎说吗?
李多
《中国物资报》2000年5月17日刊登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写的《中国经济信息化的体制障碍》一文。文章从制度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信息化的问题,但对张维迎教授在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我却不敢认同。
张维迎教授在文中讨论了中国企业设立程序方面的现状后,建议变企业设立的审批制为注册制,并断言:“我敢肯定,如果把审批制改为注册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至少可以提高30%,腐败现象至少可以减少50%。”这段话,张维迎教授在文中特意以黑体字加以强调。张维迎教授的结论真是够大胆的。
经济学是讲数据、讲分析的一门学科。我不知道张维迎教授的上述结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数据和分析得来的,分析的基础何在。如果张维迎教授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使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0%,这可真帮了朱镕基总理的大忙,而且也是中国人民的幸事。
张维迎教授作为中国当今著名的经济学家,怎么可以轻易下这样草率的、情绪化的结论?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发表在《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23日)上的一篇文章中讲:“有一件事非常值得经济学家去做,那就是你出去瞎说好了,而且要一直说下去(只要你说对了一次,你就可以成大名)”。
张维迎教授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学界可谓大名鼎鼎,以他的名气,是根本不需要以“瞎说”来成大名的,这样,我对张维迎教授为什么在文章中“瞎说”就难以理解了。
2000年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热炒网络股提出了“要制度不要泡沫”的观点后,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大论战。2000年5月19日厉以宁先生在知名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说时说,不要轻易说新经济是泡沫。他同时还强调说,在新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有点泡沫是不足为奇的。5月21日上午,吴敬琏先生在北京国际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强调“我还坚持我的意见,八字还没一撇最好不要去鼓虚劲,鼓虚劲没有好处”。
吴敬琏和厉以宁二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争论,谁是谁非,还有待时间去验证,作为后生小子,我也不敢对吴敬琏和厉以宁二先生予以置评,但《中国市场》杂志针对吴敬琏先生和厉以宁先生的争论所配发的编辑点读却颇耐人玩味:“两位中国重量级的经济学家一直是《中国市场》的朋友,但是我还是引用最近《中国青年报》上《经济学家脱离人民》一文的几句话献给两位前辈:有多少经济学家愿意真正到劳动人民中间走一走?如果他们去走了,他们手里的笔,还有那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还能够那么轻松地写出来吗?就说国企问题,谁也拿不出个好主意来。可是,有几个经济学家曾经到国企去踏踏实实蹲上两个月?都说问题难解,可你们是怎么去‘解’的”?(《中国市场》2000年6月号)
我想,这不是对吴敬琏先生和厉以宁先生的批评,而是对整个中国经济学界的批评。
2001年8月23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有关茅于轼先生扶贫的文章,读来颇有好感。我想,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事,然后去研究其中的经济学现象,比一味用所谓现代的、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经济学来文不对题地解释身边的事情会好得多。
《杂文选刊》2001年第6期上有篇文章叫《白痴的经济学家》,题目有点过头,我也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学家是“白痴”,但我想经济学家作为学者,要对学术负责,对学者的使命、操守负责,对自己的祖国负责。
二000年七月十三日
二00一年八月二十四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