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互联网业界之内,有关盛大动用2.304亿美元,收购新浪19.5%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消息毫无争议地成为近期主要的热情和激情的来源。其原因不仅在于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与在美国上市的市值最大的中国互联网股份盛大之间的强强联合,还在于这种较为少见的从二级市场买入股份的方式。这门姻亲究竟成为天作之合,还是一种恶意收购,自然备受各方关注。
对于最终的结果,业界各方尚需拭目以待,笔者亦仅有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其一,二级市场的收购方式并不应该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情。一方面,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考虑,中国企业费劲周折舍近求远跑到美国和香港上市,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股权、资产方面的运作更为自由,且是次盛大通过此种方式收购新浪并成为其大股东也并非在这一收购领域内吃下首只“螃蟹”。另一方面,从新浪的股权结构来看,在盛大收购之前新浪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两家机构股东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ompany、Axa和一只对冲基金American Century Ultra,持股比例分别为8.39%、5.84%和5.23%,盛大如想达到19.5%的持股比例,需要集中新浪原有前三大股东所有的持股,这种难度显然是非常大的,还没有二级市场上来得简单和容易。
其二,再来看看CEO汪延、CFO曹国伟等新浪管理层倾囊外售所持股份的可能原因。对于此次在业界产生地产级效果的收购行动,尽管亦有观点认为不能排除恶意收购的嫌疑,象以前的某次那样报“一箭之仇”,但对于盛大来说,如果出于此种目的,保持在股东大会中较多的话语权,仅超过8.39%的持股就能令其成为第一大股东从而达到这种目的,没有必要也不应该额外付出一倍多的价钱。数亿美元的资金不仅对于你我是天文数字,可能已经实际成为中国首富的陈天桥也不会轻视。因此,盛大收购新浪的一种最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策略性入股。如此,新浪管理层悉数售股的原因不言自明。且值得一提的是,汪延悉数售股这一事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象两位前任王志东、茅道临那样下课的可能性。
其三,策略性的合作可能会达到双赢的效果,且条件许可并合乎时宜。盛大和新浪盈利模式的互补性已经无需赘述(TOM科技的专家评论已经给出足够的阐述),就条件和时宜而言,这项收购活动是非常合适的:一方面,去年五月上市的盛大2004年盈利同比大幅增长1.23倍至7360万美元,手持现金却有4.42亿美元之多,完全可以轻松支付此项股权收购。另一方面,从二级市场上看,数月来新浪的股价节节下挫,构成一个从二级市场上买入股份的良好时机。按照相关资料数据计算,盛大收购新浪19.5%股权的持股成本仅在每股23.4美元,对比其股价走势当属于半年来的相对低位。
国际投资者对于是次收购行动是非常认可的。收购消息传出后。新浪和盛大的股价双双大幅上涨。在海外股市中,被策略入股对于一只股份来说当属重要利好,股价上涨亦在情理之中。不过,对于新浪来说,显然不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