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何处去?


近日来,围绕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分拆的事件,各网站闹得沸沸扬扬。武大“高研中心”作为传播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地,其一流的师资队伍让全国各地经济学学子包括我在内向往不已。我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原因(网站上有不同的传言)。但为没有“中心”的武大学子和正在憧憬着“中心”梦的学子遗憾、为中国少了(如果真的被拆掉)一个能培养优秀经济学人才的基地遗憾。本文不想讨论武大“高研中心”事件本身。作为关心中国未来的学子对近年来我国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发发牢骚,我也只能发牢骚。

一、         一系列失败的政策

1盲目的高校合并   一个泱泱大国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实在说过不去,不知道哪位喊出了中国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他这一叫真是应者云集。国内好一点的大学纷纷创世界一流,杂七杂八的学校则争“全国一流”、“华东一流”、“东北一流”、“西南一流”……反正就是“一流”。要创一流也没什么捷径,又有一位“天才”(我们的天才非常多)想出了“高校合并”这一奇招。现在中国的大学真的是“大”学,很多学校是“学科门类齐全”、“校园面积占地几千上万亩”、“学生数量几万人”。没有一流大学,总有一流的大学校园;没有一流的学术成果,总有一流的成果数量;没有一流的学科,总有一流的学科门类吧。我们扪心自问,这是一流大学吗?网上最近有消息说北大排名世界第15位,亚洲第1位。我感到很光荣(虽然我不是北大人,很向往的,但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不够水平上),为我们有了世界一流大学自豪。但想想后问一句北大的师生,用冯巩的话说这个排名“你们自己信吗?”我们似乎应该更塌实点,好好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啊?对于高校的这种合并,用张维迎教授的一句话来提醒大家“把所有打鱼船连在一起并不能成为航空母舰”。我不想谈论高校合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

2各种滥发文凭的教育模式   我承认有这样的人才,他们自身很有能力,然而就是不能通过正规的国民教育获得应有的学历,为了给这类人获得社会认可的“称谓”,于是,各种各样的“函授”、“远程”、“在职”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尽人意之处。然而如果不亲眼所见,真不敢想其混乱。说来很丢人,两年前,我就受朋友之托去帮一个远程的学生考试,到了考场才知道考生可随便抄书、随便传试卷、监考老师可帮考生递答案。在这样的考试下,那个白痴(事实上考场内代考的人很多)都还要请人考,他们学完后仍然拿的是本科文凭,天啊!随着高考扩招后,很多大学教育水平都在下降,社会在不断的批评大学生水平很糟糕,一些大学老教授甚至说现在很多博士生的论文水平不及八十年代本科生的水平。我说不是大学生太糟糕,而是“赝品”大学生太多。有些学生大学几年就没安心读过几本书,他们有什么资格叫“大学生”(有人辩护他们其他方面能力比很多老实读书的人高多了,这样的话,应该让他们读职业学院,而不应该放在大学里来作次品),高校的盲目扩招是一大败笔。当然,他们会说要提高全民素质,错了,提高全民素质可加大中学的入学比例而不是大学。因为一方面是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是更多人只受到很少的教育,两极分化将永远解决不了(这里两极分化不仅指物质财富)。更重要的一个潜藏的危机大家没看到,市场是无情的,虽然大家都有大学的文凭,但收入和社会地位等等是不会平等的,“能者多得”。“他是本科生,我也是本科生,凭什么他的待遇就比我好这么多?”这些人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否会变为对社会的不满,没人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不满比农民、比下岗工人的不满更可怕吗?

3不断吹泡沫的民办高校  按理说,我对民办高校是很看好的,如果那一批搞教育的老板们有长远的眼光,真像他们宣传那样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点事,民办高校是非常有前景的(当然也有钱景,有些老板会标榜自己办教育目的不为赢利,你会信吗?反正我是不信,即使有也是非常非常非常少)。只说招生这一块,可见其一斑。好学校争夺学生质量,民办高校争取学生数量,为了抢生源,各高校会使尽各种方法为自己脸上贴金。北京一所民办学校,宣传是两院院士**名、博士生导师**名、正教授***名、副教授更是多得不用提。这样的师资,完全是全国一流大学的师资啊!那些小高中生看到这么多自己偶像的“院士”、“教授”还不争着去读?插上几句,有些老教授,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年青一辈对他们都应表示尊敬。有些甚至退了休也还在发挥余热,更让后辈景仰。但如果有人拿着“院士”、“教授”的名号到各个学校挂名而不做事,就只知道收取名人费,到处招摇撞骗。这种人没有半点值得尊敬,我称他们为没良知的“老不死的”、西安一所学校在国外的一个报纸上搞了一个排名,听说在中国仅次于北大、江西一所学校打擦边球,“神舟五号”发射时,老板去观摩,和杨利伟握了手,回来后大势宣传,还在校园建“神五”模型,就好像“神五”是他们造的一样……。各个学校的招生人员的口才真让人感叹中国的演说家如此之多,他们能把自己为之招生的学校毫不脸红的描述成世界名校一样好。

二,中国教育的出路何在

1、    学术自由是优秀学术成果的保证   回顾中国近百年来,在各个领域叫得上来的大师。     绝大数是在二十世纪初成长起来的,现在四五十岁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多为八十年代受大学教育。比较这两类人,老一辈的学术大师(很多已去逝)所处的年代虽然是中国深处灾难,然而大学学术却非常自由;言论、出版都很自由。现在正中年的这一批人,绝大多数经历了中国那个知识分子黑暗的年代,亲身体验了上山下乡,他们的意志是现在的青年无法想像的。在七十年代末教育慢慢恢复正常时,他们对知识的那种如饥似渴的追求,现在有多少人有?这些人中的一些杰出者也有机会到知识和科技先进的国家学习,一些人学成后回来为祖国服务;有些在国外的一些顶级大学获得了终身教职。我想正是顽强的意志成就了他们。有必要指出,二世纪八十年代接受高等教育的这批人,在他们在大学期间,言论、学术也是很自由的。学术的不自由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政府对学校的干预,大学本来是应与政府保持独立的。从现在国内的大学为厅级,副部级就可见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学校课程的设置、科研项目的审批,多是受政府指挥。李敖先生在北大演讲时批现在北大有点“孬”,是不是说北大太过于依附于政府呢?一直倡导自由的北大尚且如此(北大的师生可能有人会反对这种判断),其它大多数学校还不在政府面前摆头摆尾?李嘉诚先生不久前给香港大学捐十亿港币,港大为表感恩,将医学院以李嘉诚命名,但李先生对港大的正常教学是不能干预的。

政府对学校干预带来的不仅是学术不繁荣,如约翰·密尔所说“要由国家主持一种一般的教育,这无非是要用一个模式把人们都铸成一样,而这个模式又必定是政府中有势者——无论是君主、牧师、贵族,或者是现代的多数人民——所乐取的一种,于是就不免随其有效和成功的程度而相应地形成对于人心并自然而然跟着也形成对于人身的某种专制,(见《论自由》第126页),除政府干预外,学术的各种评审也多为扼杀学术之举(实在不想写了,可参阅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二十四章论教育与研究、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中学位与社会主义、密尔《论自由》、张维迎《大学的逻辑》等)。

2各种形式的教育都必须规范的发展   前面说明了,一些会制造“赝品”大学生的教育形式。我们们承认这些教育有一些正面的贡献,但它们的弊端更大。对这些方式我认为可以全盘否定,尽管这把少数真正想学东西的人也给否定了,但我们应考虑更多普遍现象。对于那些小概率事件中的人才,实际上那种没多大价值的文凭对他们也并非完全需要,如果不取消这些办学方式,也必须监督其在规范中发展,对民办高校,不能老是些鼓励的政策。同时也应对其进行监督,在发展初其就让其规范发展才于国于民有利。

三、一个需要重视的事件

  最近,刘国光教授的发言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讨论的多是经济学界的事,因我是经济系的学生,关心这个领域的消息。对其它学科不了解,故没谈)。真不敢相信那些言论是刘教授本人讲的,但《经济研究》已刊发了。刘教授是经济学后辈尊敬的老一辈经济学家,非常遗憾看到他能说出这些话来。因为这些观点使我对他的尊敬之感顷刻间荡然无存,不管是谁(强调一下,我说的是不管是谁)说了这样的话都会使他的任何杰出的贡献显得渺小。这是控制人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任何奴役都没有对思想的奴役更可怕和可恨。他说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地位在下降,要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然而他所提的这些意见却是要人为的强迫大学的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唯一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西方经济学不要突出;教师必须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领导权必须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一个理论,如果是真理,就算挖地三尺也会有人去发掘。如果不是真理,就算用刀架在别人脖子上也不能让其信仰(当然,我这里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不是真理,我还没能力作出判断)。如果是真理,现在学的人少将来也会被普遍接受。如果不是真理,就算全世界都是天天讲,它也终将消失。

   刘教授讲现在的大学生一听到马克思就笑,这不是正常现象。我们是不是要问问,为什么学生会笑?那些讲授这门课的老师不该反省吗?天天拿着几十年前的教材念,讲的很多东西都和现实格格不入。有政府强制规定马克思主义为各大学的必修课,你们都要让其走下坡路,你们对得起政府的厚望吗?最高领导都强调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繁荣学术、要跟踪和做世界前沿科技研究。这些教授拿了多少更“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啊)的成果?

四、几句结语

教育关系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中国现阶段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急需反思。教育官员、教育工作者们。请你们拿出自己的良知,为祖国的未来做点实事吧。保佑中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