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原创】日薄西山的权力也要争:慈禧太后死前死后事


作者:史遇春

东汉班固的《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中,对扬雄的《反离骚》有详细的记载。《反离骚》中有句云:

“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

此句意为:虽说是精琼与秋菊可以延长天年,但是,面对汨罗,遥想屈子,难免会自伤自怜,恐怕人生短暂,自己的生命和事功就像那西边快要落山的日头一样,在走向终结。

据说,自此,“日薄西山”一词初具雏形。

后来,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有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为了力辞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

Read more

【原创】生平上坐有几回?独中三元的明朝宰相商辂轶事


作者:史遇春

引言

礼仪的目的,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维护秩序。

仅维护秩序的功能而言,礼仪在各个社会阶段、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必须存在的。

以往的社会,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划分等级之后,人便有了尊卑。这一种尊卑的存在,体现在礼仪上,是更严格的等级。

社会之中,秩序时时处处都需要维护,所以,礼仪便处处时时都要体现。

礼仪体现的其中一个方面,便是座次的安排。

不要说是在旧时的社会中,人们重视座次,就是在所谓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对座次还是很在意,还是要小心谨慎、毕恭毕敬地安排。具体事实,随处可见,稍微留心,便十分明了,此处不赘。

原本,坐在哪里,...

Read more

【原创】清廷的御史无威、军机无权吗?


作者:史遇春

满清时期,凡是放缺、放差,都必须由军机向内廷递进名单,由主政者御笔圈出之后,再交由外朝具体执行。

所谓的“缺”,就是职缺。职缺的出现,不外乎以下几种主要情况:一是提拔升迁,二是贬斥降调,三是丁忧守制,四是殉职病故。

职缺出现之后,一般情况下,肯定要马上补齐,不然,就会出现管理的空洞。

朝廷选定候补官员,补实职缺,就是简单意义上的放缺。

候补,同样也有几种主要情况:一是考核成绩好,已经被记名,可以升迁,但暂时没有职位空缺的官员;二是守制结束,重新回到官场,暂时没有安排的官员;三是捐官之后,没有空位,等待进用的人员。

综合以上,候补官员,得到...

Read more

【原创】满清皇室亲贵的生活处境剪影


作者:史遇春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个成语自有其出处故事,不说其出处故事,就其常用的现实意义而言,自古及今,莫不皆然。

满清主政之后,皇室亲贵的生活处境可想而知。

就历史的细部看,当然,也非全是想象中的样子。

清人何刚德在其笔记《春明梦录》卷下的一节中,就简要地记了那么几笔。我感觉,他说的是人间实况。这里,就写出来,供读者一览。

话说,何刚德有一位福州乡试、会试榜的同年,名叫钟杰人(英)。

钟杰人进入京师之后,先是在户部任职。他被京察(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的时间比较早,因成绩好,升迁外放到湖南岳州府任职。

钟杰人本来是福州驻防的随属,他的老本家仍然在...

Read more

【原创】清代科举考试阅卷严肃吗?清人笔记中的科考轶闻


作者:史遇春

科举考试,对于大多数的贫寒子弟来说,是出人头地、改善生活、提升地位的重要路途。

科举制度虽然被后来自以为聪明、开明、清明的人不断诟病,可是,实质意义上的科举并未终绝,依然存在。

变相之后的“科举”,与所谓封建时代的科举相比,引用一个非常不恰当的常用语,可以说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隋唐以后的科举,曾经打破了门第的禁锢,使得具有新鲜血液的普通士人可以进入社会管理阶层,由此,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正因为这一制度有它的优势和长处,所以,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沿用。

科举制度发展都后来,即使被人所诟病和诋毁,但是,必须明白,便...

Read more

皇帝赐宴,是享福还是受罪?光绪的生日宴


作者:史遇春

人生的事,往往很难说,个人的感受,也只有个人心里最清楚。很多事情,外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隔靴搔痒,难以真正体会其中的悲欢苦乐。

就拿皇帝赐宴一事来说,首先,想起来,肯定是很风光、很享受的事情;其次,听起来,似乎是环境高雅、服侍周到的场面;最后,从后来各种演义的情境看起来,大约也是热闹非凡、繁华隆重的景状。

但是,就制度层面来说,皇帝赐宴,首先是一种官方行为,所以,其本身就有一定的严肃性,其中,有很多的礼仪需要遵照执行。

关于皇帝赐宴,先看史书的记载。

《清史稿》卷八十八·志六十三《礼七(嘉礼一)》中,就有对皇帝赐宴的清楚界定。

...

Read more

【原创】两宫(慈安与慈禧)垂帘时期枢机大臣的更迭


作者:史遇春

关于两宫垂帘,根据《清史稿》记载: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慈安与慈禧)御驾养心殿,垂帘听政。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两宫归政于清穆宗,第一段垂帘听政结束,首尾为时十三年。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驾崩,清德宗光绪帝即位,两宫第二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亡,至此,两宫二次垂帘听政结束,首尾共计八年。

此后,两宫垂帘听政变成慈禧皇太后独自垂帘听政。

话说,在两宫垂帘听政之后,最初阶段,清廷的枢机要务由恭亲王奕訢统领。其他参与机务的大臣,其中的一二位是作为主笔来使用的,其余的都...

Read more

【原创】识人守约的传奇姻缘:谄事和珅郝云士之儿女情事


作者:史遇春

郝云士,扬州仪真人。

今扬州有仪征市(县级市)。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改建安军为真州,赐名仪真郡,仪真之名始于此。

宋人赵温之《踏莎行》中有:

“莫惊岁岁有双葩,仪真自古风流郡。”

宋人刘宰《送邵监酒》云:

“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

清高宗乾隆年间,扬州仪真人郝云士在清廷的吏部担任郎中一职。

这一时期,和珅当权,是乾隆的宠臣,势焰熏天。

郝云士谄媚侍奉和珅,是和珅的人马。

因为能够和和珅说得上话,所以,郝云士的活动能力十分了得。

...

Read more

【原创】永不言弃的清代科举考试奇人:谢启祚耋年登第


作者:史遇春

人生的事,其实很简单,我总结了一下,有两点:

第一,要想有所成就,两个字:坚持;

第二,为人处事要想圆满,两个字:耐烦。

可是,人世间的事,又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所以,尽管简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做到。

读清代笔记,看到一位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九十岁的人,忽然间,思想就转变了,马上觉得,科举考试,不再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悲剧、讽刺剧、甚至闹剧,而完全成了一出喜剧。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还在兴致勃勃地参加考试,这不但是一种执着的精神,猜想,在他,大约也成了一种乐趣吧。

下面,就看看清人笔记中是如何记述的:

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卷六《谢...

Read more

【原创】康熙朝最黑暗无耻的大狱之一:明史案


作者:史遇春

一切力图用磨灭文字的方式残害读书人的结果都是徒劳的!

一切力图从文字上对读书人进行封杀的统治集团都是心虚胆怯的!

磨灭文字的结果,往往都会适得其反:在历史进程中,磨灭文字的过程,会被记载得更加清晰、更加细致。

心虚胆怯者拨弄文字的结果,最终也会被文字拨弄。虽然我很不喜欢、也不认同这种相互间可以回力反弹的“拨弄”,但是,历史事件却一再地重复着这样回力反弹的事实。

我常常希望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历史、读历史、感受历史、分析历史,可是,每每遇到历史中以文字迫害的事件时,我还是会禁不住愤怒。

忍住!

下面,就根据清代佚名氏的笔记《康雍乾间文字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