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原创】以貌取人的清代仕进路途:举人大挑轶闻


作者:史遇春

根据《清史稿》卷一百十·志八十五《选举五》可知:

清代官员的任用,均由吏部归班候选,故有选班一说。

选班时,最重视的,是通过科举正途而具备候选资格的人员。所以,科目出身的人员,具有优先选用权。

进士就不用说了,考中后进入仕途,相对来说,是比较顺畅的。

至于举人,因为人数众多,要任职官场,相对就非常迟缓。

清高宗乾隆时期,有举人被铨选递补知县,从获得资格到正式就职,中间竟然壅滞了三十年之久。

为此,大臣多次向清廷上疏,陈言举人仕进之路拥堵阻滞的情况,其中说到:

按照当时的统计,每一科,举人中式人员有1200余人,十年左右,会试可开四科,总计中式者...

Read more

【原创】时人看时事:晚清改革中的新旧衙门争权


作者:史遇春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农历庚子年),义和拳之乱爆发,清廷欲利用民间力量打击外洋,结果,引发各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率光绪帝仓皇出逃到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901年9月7日),清廷与英(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美利坚合众国)、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德意志帝国)、俄(俄罗斯帝国)、日(日本帝国)意(意大利王国)、奥(奥匈帝国)、西(西班牙王国)、荷(尼德兰王国)、比(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在京师签订近代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中有: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

Read more

【原创】一名科举时代的生员会有多少老师?以清代为例


作者:史遇春

现代社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太多。所以,从小到大,每个学生所遇到的老师数量,用不计其数来描述,一点都不会觉得夸张。

这么多的老师,真正当得起师范、师表这类词的,又有多少呢?

说到真实意义上的师范、师表,大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当得起这两个词:

第一,其身严正,是正人君子一流人物;其举手投足、处事为人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二,对学生道德信仰的教育方面,能够培养出学生谦谦君子、翩翩绅士的素养,使得学生在精神上健康、最好能够在精神上独立。

第三,教授学生应有的知识。

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师范、师表。

这样的条件,似乎有些苛刻,其实不...

Read more

【原创】清廷外交谈判一瞥:议定义和拳之乱中的官员惩办


作者:史遇春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

这一年,义和拳运动爆发,清廷无法平息。后拳众围攻各国驻京师使馆,引发联军入侵。清廷欲利用拳众的力量,打击各国,宣战后连连失利、节节败退,最后,联军侵入都城,两宫仓皇西逃。结果,无法收拾场面时,只能议和。

这里就讲一段清廷与各国议和的外交谈判,通过对谈判中关于义和拳之乱中清廷官员罪行议定的简要描述,请大家看一看过往历史中的烟云;看一看,所谓的实力政治;看一看弱国无外交的例证。

这次外交谈判,已经是庚子之乱后,清廷与各国第二次开议了。

开议的主题,就是议定庚子义和拳之乱中相关官员的罪行,也就是如何惩办庚子之乱中支持、...

Read more

【原创】行乞兴学:清代义丐武训小记


作者:史遇春

行乞,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是难以接受的行为,也是被大多数中国人鄙弃的行为。

捐资兴学,在这个世界上,不分民族、国别、文化,大约都被认为是高尚的事情,也是被人传颂和赞扬的事情。

按照一般的惯性思维,行乞和兴学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

可是,在清代,就有这样一位义丐,他靠乞讨为生,把乞讨来的钱物,省吃俭用,积攒起来,最后竟然捐助兴办了学校。他的义举,不但为时人所称赏,还被清廷所嘉奖,以至于流传到后世时,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好人好事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讲,一是要记住他们的高尚精神、二是要鼓励急公好义之心,三是因为这种精神在大多数的时代中都相对缺乏。

这世间,榨多捐少而买名声...

Read more

【原创】因昆曲受皇帝知遇:礼部侍郎画家邹一桂轶事


作者:史遇春

各个朝代笔记小说中的记人叙事,很多时候都是:真有其人,或无其事。这样的结果,往往使人难辨真伪、混淆虚实;这样的结果,也会让人将严肃的历史娱乐化,或者将小说娱乐当成了历史真实;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正经或假正经者的憎恶,当然,也一定会引来众多好奇者的围观。

不论是历史,还是笔记小说,都是写给人看的。如果看完之后,读者能有简单的愉悦、中层的感悟、用心的辨析,就都不负历史与笔记小说文字的至今留存了。

这里,就根据笔记,来说一个人,讲一段事。

本文的主人公,叫邹一桂。

邹一桂,《清史稿》卷三百五·列传九十二有传。

既然正史有传,那就依照正史,先严肃介绍其人。...

Read more

【原创】清代官场三种人很难交往:大凌河马厂舞弊案审理


作者:史遇春

清廷的京师,是出官员的地方。

京师之中,宗室王侯的宅第、文武官员的衣冠,为尘世的繁华增色不少。但是,就官场行走的经验来说,京师官员之中,有三种人是很难交往、无法融洽相处的。笔记《梦蕉亭杂记》的作者陈夔龙认为,这三种人是需要敬而远之的。

这三种人都是哪些呢?

第一种:翰林院的官员。

这类人,在官场上,资俸相对微薄,所以,他们的打扮,略显简陋。破敝的貂裘,是时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这一类人,进入翰林、弊裘着身之后,便会目中无人。总结来说,这类人就是:自命太高!

第二种:都察院的官员。

这类人,听风就是雨,很多时候,他们上书言事,靠的就是道听途说。然后,他们借着言官的...

Read more

【原创】弟为万岁兄为万万岁:太平天国轶闻


作者:史遇春

话说,天王洪秀全抵达武昌之后,急欲横渡长江,并领军直捣清廷的京师。

当时,东王杨秀清的意见是,先攻下南京。

其立论的依据是,这样的计划,历史上已经有成功的案例:也就是,效仿明朝朱氏建国的模式,先在南京站住脚步、扎稳根基,然后,再行北伐,以图天下。

除了方向策略上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实际情况,就是当时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方面,主要是气候条件不好。

那时,正值天气寒冷。

如果要北上,太平军将士对北方的严寒恐怕难以适应、多有畏惧情绪。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太平军主要从南方起事,一路北上转战到攻下武昌,战事过程中,所收罗的将士,从地域上讲,当多以南方人为主。...

Read more

【原创】清穆宗同治帝死因之谜:笑看笔记中的宫闱记述


作者:史遇春

权力,是最考验人性,也最暴露人性的东西。

宫廷之中,为了权力,骨肉相残的历史记载,可以以说比比皆是。

因为宫廷之中,大多数情况下,事涉机密,很多时候,是难以厘清真相的。于是,只要宫廷有事,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切都与权力联系起来,然后,猜测、想象、善意地杜撰、恶意地编造,一切便纷至沓来。这样的结果,宫廷史事会愈发变得让人感觉到神秘、愈发让人好奇、愈发让人难辨真伪、愈发让人想一知究竟。

关于宫廷的秘事,不说别的朝代,就清朝而言,光重大的死亡事件,就令人眼花缭乱。

比如说,清世祖顺治帝究竟是出家了,还是死了?

比如说,清世宗雍正帝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仇家杀死了?

...

Read more

【原创】学精一艺可存身:董邦达人生际遇与姻缘


作者:史遇春

社会是复杂的,环境是随时都在改变的。个人要在这世间立身,最实在、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还是自己精湛的技术艺能。

这里,就来说一段清人的故事。

本文出自清人况周颐《眉庐丛话》第一卷中的一节。

欲说其事,先知其人。

本文的主人公为董邦达,《清史稿》卷三百五·列传九十二有其人传记。

那么,就先依照《清史稿·董邦达传》,对其人作一简要的介绍。

董邦达,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卒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享寿71春秋。

字孚存,浙江富阳人。

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被选为拔贡生。

经尚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