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新兴市场将引领全球化进程


  全球范围内反对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从普遍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贸易增长缓慢以及移民政策收紧,全球似乎正面临一场针对全球化的反弹。

  然而,数据和理论推演却揭示了不同的情况:经济全球化仍是常态。实际上,全球化的引擎已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因此,后者应继续开放市场并抓住下一轮全球化将带来的机遇。

  全球贸易、投资

  几十年来,反对全球化的运动间歇出现,冲击全球进步。西方经济学家已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共存现象提出解读。

  有鉴于此,当前的反全球化浪潮更像是西方国家在这个特定阶段出现的区域和周期性倒退。西方对全球影响巨大,但崛起中的强国似乎对全球化有着非常不同的看法。

  ...

Read more

全球化并没有被逆转 别被假象迷惑


  近年来,舆论普遍认为,“逆全球化”浪潮正在来临,表现在欧美国家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增长率下降以及移民政策的收紧等现象。然而,真实数据与理论推导显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变,所谓“逆全球化”存在巨大假象。事实是,全球化进程的动能正由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全球化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国需敢于面对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全球化速率下降等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开放型对外经济政策,必将迎来中国不断走进全球中心的下一次机遇。

  不必被“逆全球化”假象所迷惑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逆全球化”主要...

Read more

若特朗普师从邓小平,他会真伟大


  耗时近一年、堪称史上最激烈的美国大选,历经种种让人跌破眼镜的剧情之后,终以特朗普的“意外”大胜而收官。由于特朗普在竞选过程声称要把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因此很多人担心中美关系的前景,对特朗普所主张的美国战略收缩是否会带来中美之间新摩擦也感到不安。

  特朗普:中国偷走美国大量工作,我将把它们拿回

  然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当前美国也已经到了一个战略收缩期,需要从插手全球事务转向应对自身经济社会矛盾,特朗普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是美国战略转向的必然产物。不带预判地去看特朗普,其实可以认识到,一条主线贯穿着特朗普的理念,即&ldqu...

Read more

中国企业投资秘鲁迎来最佳期


  习近平主席将于2016年11月17日至23日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其中在秘鲁会停留多日,出席在秘鲁举行的APEC领导人峰会,这为中秘合作开启了新纪元。

  秘鲁是拉美地缘位置与天然禀赋都位置相当不错的国家,12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属于国土面积的“G20”,矿产资源更是丰富。近年来,秘鲁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经济最好的国家之一,预计2016年GDP增长为3.7%,2017年为4.1%。

  7月28日宣誓就职的秘鲁总统库琴斯基被视为“右翼”,有秘鲁和美国双重国籍,但执政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却是中国。库琴斯基数次表示,希望中国...

Read more

美国真的有所谓体制优势吗?


  美国大选特朗普“爆冷”获胜,令全世界开始深思美国政治体制。事实上,冷战结束以后,许多人误以为,美国崛起尤其是在美苏冷战中最终胜出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优势,即以自由民主理念在全球各类体制竞争中胜出。弗兰西斯·福山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代表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中狂妄地写道:“人类接近千禧年的终点,体制的竞争将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自由民主”,而这最后一“人”指的就是美国。这股思潮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以至于在中国舆论中充斥着对本国“体制问题”的批判,有的甚至把所有中...

Read more

中国经济悲观论暗藏隐患


  近年来,时常有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恶化的消极舆论,与国内其他领域的悲观主义心理形成共振,严重戳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对国家运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长此以往,还将冲击社会稳定和政治团结。从这个角度看,提升社会对中国改革未来的信心,化解国内外消极言论的干扰,已经成为同宏观政策调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同等重要的政策指向。

  三类夸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论调

  梳理那些揣测中国经济的论断,看似振振有词,引经据典,但多少显得过于悲观,有的甚至危言耸听,与1990年代末以来舆论界流行的“中国始终要乱”逻辑一脉相承。大体看来,类似论调可分为三种:

  一是以偏概全,将经济...

Read more

中美之间的竞争是比拼“内功”


  无数史实已证明,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所谓“崛起大国与守成霸权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假设,是基于特殊时代、部分区域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总结,带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色彩。

  1980年代,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曾以“修昔底德陷阱”警示美苏冷战的恶果。2012年8月22日,哈佛大学格拉姆·阿利森教授在英国《金融时报》再以“修昔底德陷阱”一词的历史学隐喻,复燃了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研究者对美国衰落的焦虑,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担心,成为当...

Read more

G20让中国人的钱更稳、更值


  G20峰会期间,坊间却流传一些关于安保不便、杭州空城的怨言,甚至还有不少抹黑峰会的谣言。这些舆论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G20重要性以及G20对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实际好处缺乏感知与了解。这需要智库学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

  G20已被公认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由于G20领导人峰会机制是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产生的,还没有常设秘书处,每年领导人聚首要讨论的议题由主办国来主导。作为2016年G20智库会议(T20)共同牵头智库的执行负责人,笔者参与了大量G20的筹备工作,深深感受到议程设置对主办国带来的益处,而这些益处对每一位老百姓来讲都是实实在在的。

  G20让中...

Read more

中国需要真改革更需要巧改革


  近年来,时常有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恶化的消极舆论,与国内其他领域的悲观主义心理形成共振,严重戳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对国家运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长此以往,还将冲击社会稳定和政治团结。从这个角度看,提升社会对中国改革未来的信心,化解国内外消极言论的干扰,已经成为同宏观政策调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同等重要的政策指向。

  三类夸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论调

  梳理那些揣测中国经济的论断,看似振振有词,引经据典,但多少显得过于悲观,有的甚至危言耸听,与1990年代末以来舆论界流行的“中国始终要乱”逻辑一脉相承。大体看来,类似论调可分为三种:

  一是以偏概全,将经济...

Read more

印度渴望从中国汲取崛起经验


  近年来,“印度崛起”已成了西方学界热门话题,尤其随着印度GDP增速超过中国,欧美国家与印度本国不少媒体更是对“印度崛起”欢呼雀跃,诸如“印度超中国,成全球增长火车头”、“印度是全球经济低迷中的曙光”等极富标题效应的观点常见诸于西方报端。这些醒目却不确切的观点也在中国国内传播,误导了国人对印度崛起的了解,对老百姓国民自信心也多少造成了影响。笔者近期受邀赴印度参加国际会议,与数十位印度人士攀谈,抽空还到孟买市街头巷尾调研后,觉得有必要阐述一些为国人所不知的印度真实发展情况。

  在孟买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