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曹宗国

新闻高级编辑,独立评论人,作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巴山旧事》。

南下干部和土改干部


南下干部和土改干部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有一个军用水壶。那水壶已经很旧很旧,铝铁表面泛着灰白色,还有被战火硝烟熏过的痕迹。军用水壶在农家派不上用场,祖母就拿来做了装菜种子的器物。每年收了辣椒籽、白菜籽啊什么的,就装在里面保存,来年好播种。其实,这水壶可有些来历。
 
祖母曾对我说,这是当年土改时“工作同志”留下的。
 
“工作同志”是当年老百姓对土改工作队员的称呼,他们的模样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很深刻,个个都戴着军帽或工作帽,穿着军服或制服,一眼就能认出来。“工作同志&rd...

Read more

地主的六十年变迁


  1951年我三岁大一点,记得有一天,曾祖母背着我去看我们村里大地主曹子龙的家产。

  当时,我们那一带乡村已经由土改工作队进村发动贫下中农成立农会,开始镇压恶霸斗争地主搞土地改革。当地很有名的大地主“曹三家”:曹子龙、曹子兆、曹汉州都被抓起来,开群众斗争大会宣判枪毙了,在宜都县震动很大。

  曹子龙最有名,他是家产富有而且很有文化的地方绅士,在宜都县创办了清江中学,培养了不少学生,并且担任县参议员,出门还跟着带枪的“狗腿子”。此人属于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估计拿他开刀是为了震慑人心、打开全县土改局面。曹子龙被枪毙以后,土...

Read more

一个村庄的战争与和平


一个村庄的战争与和平——我记忆中的历史片段4

 

 

1954年一个雨后的下午,我正在老屋的后门口玩耍,看见村头大路上来了两个穿军服的人,感到很好奇。过了一会,没想到这两个“兵”居然来到我家门口,我吓得急忙躲到门后。他们进门就对我的曾祖母喊“三婆婆”。

 

曾祖母眯着老花眼看了半天,战战巍巍地惊讶道:“是你们啊,娃们啊,你们活着回来了,老天有眼啊!”

 

这是两个复员退伍军人。他们以及其他一些当兵的人先后回归乡里,成为当时村户人家命运悲喜交...

Read more

李安获奖,张艺谋们怎么看?


李安获奖,张艺谋们怎么看?

 

 

因为没有电影正儿八经地“冲奥”,人们对今年的奥斯卡奖本来不大关注。没想到李安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舆论也就不禁被刺激得兴奋起来。除了作为华人感到一份荣耀之外,许多人内心里恐怕都难免要嘀咕:这小金人也有意思,人家李安拿了一个又一个,可对于张艺谋们来说,怎么就那么难呢?

 

确实,如果没有李安作对比,也许人们可以找到几条诉诸别人的借口和自我安慰的理由;但是李安一再获奖,这些借口和理由就显得站不住脚了。都是华人,都是导演,都是把那“小金人”挺当回事的,都是可着劲儿接连...

Read more

众声喧哗是央视春晚转型的征候


众声喧哗是央视春晚转型的征候
 
我看过1983年以来年年的央视春晚,也参与过近些年来对春晚的“骂”战,可从来没有见过今年这样众声喧哗。从边看边聊边吐槽,人们对央视春晚的议论至今“神评”不已、意犹未尽。不过,我认为今年的众声喧哗和往年“骂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它其实是央视春晚实现转型的征候。
首先,我认为这众声喧哗是观众面对转型春晚的必然心理反应。总导演哈文把网友的吐槽说成也是一种“欢乐”,而且谦称“陪伴”,央视也不再像往年那样搞收视调查和节目评选,这并...

Read more

赵本山“罢演”小品到底说明什么?


  我曾经撰文认为赵本山退出央视蛇年春晚是“通俗文艺”的“叫板”,那么,当他进而声言退出小品舞台的时候,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罢演”!

  一个素有中国“小品王”之称艺术家居然宣布退出小品舞台,这分明已经构成了一个文化事件。对此,世人到底当如何看待、作何评论?难道仅仅是因为和央视春晚剧组的关系问题?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难道是因为他完全丧失了对小品艺术的热爱和创作能力?难道这真的是意味着小品艺术发展中的换代更新?媒体的诸多猜疑解读和评论都在有意无意地绕开问题的实质、掩盖当下文艺思...

Read more

西周“共和”是贵族协商替代君主执政


西周“共和”是贵族协商替代君主执政

 

 

 

我在凤凰网发表博文《中国编年史为何始于公元前841年》后,有的网友询问,中国历史纪年把周厉王和周宣王之间的14年称为“共和”,这“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有争议、而且至今存疑的。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更没有专家教授头衔,只能作为一个文化人所涉猎范围讲一点看法,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首先,“共和”作为一种不同于“君主”、也不同于&...

Read more

赵本山退出春晚是“通俗文艺”的叫板


赵本山退出春晚是“通俗文艺”的叫板
 
在临近春节之际,赵本山再度主动退出春晚的消息引起许多惊讶和热议。央视官方的说法,赵本山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作品未达到他“个人的预期”,春晚剧组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赵本山的决定;但媒体解读的真实原因,则是春晚导演组与赵本山“在作品上的不同选择”而“和平分手”。我认为这一说法比较接近问题的实质,而所谓“在作品上的不同选择”,更应看做是多元文化格局下对作品评价标准的正常分歧和选择,赵本山的选择或者说是公然“叫板&rd...

Read more

从“问幸福”看文风问题


从“问幸福”看文风问题
 
 
 
本来,央视“问幸福”在网上引起过一段争议,现在已经过场了。可是最近莫言在瑞典领奖时又因此开了一个小小的国际玩笑,易中天回武大讲学也对这个问发了一通闹骚,于是持续发酵成了所谓“幸福新闻学”。我看这个“新闻学”也确实同转变文风很有关系,值得重新拿出来说一说。
 
易中天质问“这个问题谁设计的?”确实,从新闻策划的角度看,这“问幸福”还真说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存在&l...

Read more

从挤兑莫言看“公知”们的毛病


从挤兑莫言看“公知”们的毛病

 

 

我说莫言的表现让三类人感到失望,在网上引起热评,今天看了朱大可先生的文章,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类人更对莫言失望,那就是“公知”们。他们的失望不在于莫言的低调真实的做派,而是指责他“怯懦”,没有“担当”精神。我觉得这种指责固然显得大义凛然,然而却很不厚道。直接了当地说,我认为当下的“公知”们没有资格这样挤兑莫言。

一些“公知”们指责莫言,无非是说他没有“批评现实&rdqu...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