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幸福”看文风问题
本来,央视“问幸福”在网上引起过一段争议,现在已经过场了。可是最近莫言在瑞典领奖时又因此开了一个小小的国际玩笑,易中天回武大讲学也对这个问发了一通闹骚,于是持续发酵成了所谓“幸福新闻学”。我看这个“新闻学”也确实同转变文风很有关系,值得重新拿出来说一说。
易中天质问“这个问题谁设计的?”确实,从新闻策划的角度看,这“问幸福”还真说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假”而不“实”的问题。我想,央视新闻之所以策划一次这样的现场随机调查,目的无非是想反映出当下民生和社会问题的真实民意吧。可是连小学生都知道,这“幸福”却明明是个褒义词,“你幸福吗?”的设问明明具有诱导性,你这不明明是要人家都往好里说嘛?这就难免让人怀疑策划者的动机有问题。你不是诚心诚意调查真实情况,而是想借此制造出一种“幸福感”来,这不是公然说假话吗?这岂不暴露出策划者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严重问题吗?
再说,关于幸福的设问,又是一个人们一般难于说清楚的问题。一个人的幸福感,它不纯粹是一种客观尺度,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诚如易中天所说,“一个幸福的人也有不幸的一面,一个不幸的人可能也有幸福的时候,你是问我天天幸福吗还是此刻幸福吗?你要问我现在幸福吗,我肯定说幸福,说不定今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堵心的事,就不幸福了。”你拿这样一个很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去问街上的行人、去问农民工、去问拾荒者,能不闹出许多“神回复”的笑话来吗?策划出这种似乎跟老百姓开玩笑说空话的设问,岂不说明我们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方面太浮躁、太肤浅、太不像话吗?
第三,问幸福的策划可以说是在对社情民意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的情况下的主观炮制。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伟大成果确实普遍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但是改革过程中积累的许多问题也确实让人烦恼,甚至有时会形成一种社会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新闻工作本应该在面对现实的前提下加以疏导和引导。而策划者似乎是桃花源中人,完全不顾社情民意,一厢情愿地去唱高调“问幸福”,这就不但不能形成“正能量”,反而会激起人们的义愤,实际上是帮了倒忙。这就说明我们有些新闻工作者太缺乏社会经验、甚至太缺乏社会常识了,他们“三贴近”的功课做得太差了。
更值得深究的是,问幸福的策划是在新闻界实行“走、转、改”的过程中出现的,这说明转变新闻作风、切实改进文风的任务还多么艰巨,而“问幸福”一出场就受到众多网友的尖锐批评,至今仍被人们调侃、嘲讽,质问,又说明人们对这种不诚实、不扎实的作风和文风是多么反感。我们确实应该吸取“问幸福”失败的教训,深刻认识到文风问题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表达”的问题。要杜绝空谈,避免“假、长、空”,新闻工作者还得从指导思想上深挖根源,想想我们的新闻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群众,怎样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只有在新闻观上真正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彻底转变,才能在作风上过得硬,也才能在文风上有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