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和土改干部


南下干部和土改干部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有一个军用水壶。那水壶已经很旧很旧,铝铁表面泛着灰白色,还有被战火硝烟熏过的痕迹。军用水壶在农家派不上用场,祖母就拿来做了装菜种子的器物。每年收了辣椒籽、白菜籽啊什么的,就装在里面保存,来年好播种。其实,这水壶可有些来历。
 
祖母曾对我说,这是当年土改时“工作同志”留下的。
 
“工作同志”是当年老百姓对土改工作队员的称呼,他们的模样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很深刻,个个都戴着军帽或工作帽,穿着军服或制服,一眼就能认出来。“工作同志”中的领导和骨干一般都是南下干部。所谓南下干部,就是从北方老解放区和革命队伍中抽调到南方新解放区接管政权、开展工作的干部。他们都是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甚至战争考验的人,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人们觉得他们简直都跟天神一样。南下干部讲话都是北方口音,老百姓听来格外有威力,句句都可以断生死、定乾坤。当时全国范围的南下干部有数万计,他们后来就一直留在南方生活和工作,大都担任县以上领导职务,至老终生。
 
父亲曾经告诉我,在我家留下水壶的这位“工作同志”名叫李凤坤,就是一位从河北南下的干部,当年带着工作队到我们姚店区搞土改,人称“李主任”。他的实际职务是区委书记,后来是县委副书记。“李主任”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可是具体的情形,我记忆里没有印象。大概是他早出晚归、工作很忙,小娃子家难碰面。他之所以在我家住过,估计有两个原因。
 
一是当时我家就住在农会隔壁。我祖父早亡,祖母带着父亲一直跟曾祖父母、还有二爷爷二婆婆一起生活。直到父母生了我,一大家人还是住在一间茅草老屋里。土改时农会一考量,就给我家又分了几件房子和几亩土地,于是我们就分家过,分开住。这新分的房子是一栋并排两个“天井”的大屋的三间偏屋,过去做过私塾学堂的。母亲用背篓把我背过去时,我看到那房子很高大空荡,一间屋做了父母和我的卧室,一间屋祖母住着兼做厨房,中间一个过道里摆着母亲的织布机。有时我在天井边玩着玩着,会突然听见有敲钟的声音。喊大人听,他们说我瞎说,其实千真万确。那真是很奇怪,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种奇怪的现象能否得到科学解释。那大房子东头住着一户姓谢的人家,中间住着姓周的两兄弟,偏屋天井后面还住着一个陈婆婆,她就是原先私塾先生的遗孀。大房子中间的正屋有一段时间用来做了农会开会的地方,“李主任”开完会就在我们家休息吃饭,比较方便。
 
二是“李主任”很看中我父亲。我父亲名叫曹启森,个头有一米八高,为人忠厚正直,又有小学文化,在当时的农村青年中是很出众的。他把我父亲当重点培养,介绍他入党并参加工作。父亲后来历任宜都县农业银行行长、古老背(现猇亭)区区长、聂家河区区长,1989年从县电力局局长位置退休后即去世,才61岁。“李主任”实际上是我父亲一生遇到的大贵人。
 
李凤坤同志在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调到县里去了,也许是用不着水壶了,以后也就没到我们家来取。多少年,每当我看见这个水壶,就难免联想到它的主人。
 
我虽然不记得“李主任”当时的模样,但他在我们村领导开展工作的情况,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还是很深的。我们村里清匪反霸,斗争地主、土改分田地,都是在他带领的工作队的领导下进行的。如同周立波在《暴风骤雨》里描写的那样,工作队扎根串连,把贫下中农动员起来成立农会,组织民兵队伍,然后就轰轰烈烈。
 
“李主任”在农会开会时讲话,与会者都听得很严肃认真。记得有一次我祖母和我母亲到对面山冈上一户人家“梳布”(一种纺织活),很久不回来,我一个人在家等得急了,就哭闹起来。当时隔壁正在开会听“李主任”讲话,父亲听见我在这边厢哭,影响开会,就过来训话我。他说着用手一推,我就栽倒了。恰巧额头撞到石门槛上,顿时起了一个大血包,我越发大哭起来。父亲没办法,只好把我抱到屋外去哄。可是我的哭声很大,对面老屋里的曾祖母居然听见了,拄着拐杖过来看究竟,一看心疼得不行,当场就打了我父亲几拐棍。父亲狼狈逃开,急忙又去会场听“李主任”讲话。那血包后来在我额头上留下伤痕,至今还在。
 
我记得当时村里许多热火朝天的情形。我看见民兵们扛着梭镖下操,看见大路边修起哨台,夜晚有民兵站在里面放哨,行人路过他们就会喝问:“哪个?”。我看见开群众大会斗争地主,看见贫下中农喜气洋洋“分果实”(就是把从地主家没收的家具衣物分给穷人),看见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扬鞭催牛,耕地播种,看见秋天丰收后农家谷屯上贴着“五谷丰登”。我听见村里原来那些穷苦的青年农民、家庭妇女、放牛娃都眼眉吐气、唱着工作队员教给他们的歌曲,有“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有“岩板上开花岩板上红”,我也跟着他们学唱。
 
村里还办起冬学,就是冬闲的晚上教青年农民学文化。我母亲也去学过识字。可是我经常哭吵着要跟着她去。她带我去过,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要大家跟着念,我也尖声奶气地跟着念,而且声音很大,搞得哄堂大笑。后来她不带我去了,我就不让她去。母亲当时很年青,也很想求进步。母亲很无奈的样子,我现在想起来还很揪心。
 
“李主任”在村里培养了一大批我父亲那样的积极分子,后来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在乡村担任干部,这些干部就是所谓“土改干部”。“土改干部”在基层风风火火地领导农民开展互助组、合作化以及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除了极少数有文化的土改干部后来提拔到县以上领导岗位,绝大多数都一直在乡镇一级工作到老,他们始终都表现得很忠诚积极,特别听话,特别能吃苦。我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土改干部的小说,但担心现在的读者不会感兴趣,至今没有动笔。
 
有好长时间我经常听见人们提到县委李凤坤书记,听了觉得很亲切,可我记不起他的模样。我记忆里亲眼看见李凤坤同志是1955年,当时我已经读小学二年级,放假后到在古老背任区长的父亲那儿去玩。一天,区公所在小学操场上召开群众大会,父亲把我带去了。他上主席台,让我站在台下不要动。过了一会他站在台边讲话,我听见他讲话的声音很大,却听不明白他讲的内容,只看见他穿着布鞋的双脚不断掂起来,那一定是很精神振奋的。后来,县委李书记到宜昌开会回来路过古老背,父亲和他一起吃饭,还喝了一点酒。我原来以为他很高大魁梧,一看却是中等身材瘦个子。但是他讲话很清朗,两人谈笑风生,还不时逗逗我。我想告诉他,你有一个水壶还留在我家里,但我不敢说。
 
李凤坤同志后来调到省里工作,但是宜都许多干部群众都记得他。我父亲去世前还去探望过他,我祖母在世时也时不时提到当年的“李主任”。他留在我家的那只军用水壶也一直用来装菜种子,春天撒在园地里长出绿芽,张开菜叶,又开花结子,年复一年。直到我祖母去世,我们全家搬进城里,那水壶还留在老屋里。
 
如今,李书记和当年的“南下干部”大多去世了,包括他们培养的“土改干部”也在世不多了。对于他们那个年代所从事的工作,人们现在有许多评说,可无论怎么说,这一代人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的奉献和牺牲、特别他们的理想精神和奋斗热情,有着不能改变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