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新中国诞生以来,昆曲艺术出...
作者文章归档:徐娟

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变化,给古琴及以它为表征的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理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古琴被视为“旧文化”的代表而备受冷落。西方专业音乐教育制度的移入改变了古琴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及自娱自悟的功能,促使它朝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迅速转变,从而形成了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发展新趋向,由此改变了古琴自古以来依琴人口传心授方式在读谱与打谱间代代相袭的传统,及由琴社、流派等所形成的古琴自然生态空间。古琴原有的集诗书礼乐为一体、琴道即人道的境界被狭窄化了,它只能局限在舞台技艺的范畴之中。古琴作为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来是一种知识分子生活的艺术...
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
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常见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等。打谱作为古琴音乐传承中极具创新精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继承古琴艺术中...
古琴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
端午名称由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周处给后世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不过在中国百姓心中,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还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图为周处处三害故事插图——周处斗蛟龙。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rdq...
现代学者对端午节的创新说
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1.祭祀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始倡此说。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
2.端午源于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
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学说有三
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有三:
1.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 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
自动缝制衣服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五角大楼已经向佐治亚州的自动缝纫技术公司提供了120万美元资金,将这一未来概念变为现实。这种电脑控制的缝纫机必须能够在针下“一针一针”精确地移动布料,并且准确地穿线——在通常情况下,这是依靠人的手和视力来完成的工作。据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6月5日签定的合同,如果取得成功,美国的工厂有可能实现自动化,“在没有直接劳动力的情况下生产服装”。
报道指出,服装剪裁和缝纫变成一门有利可图的美国生意的想法来自于自动缝纫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史蒂夫·迪克森。他注意到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