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初始,美国公布的1月PMI极大低于市场普遍预期(预期56,实际上是51.3,前一个月是56.5)带动全球股市大跌,震动了市场预期。这可能是一个转折点,市场可能扭转2013年下半年的格局。这就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流向美国”这种逻辑链条给砍断了。至于新兴市场自身,既然阿根廷是封闭式内乱,而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基本面没有发生很大变化,那么资本市场的平复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中国的发展程度和经济规模都使得我们有必要开始系统性地走向世界,与外在世界融合。而这个“外在世界”显然不能是西方已经定义游戏规则的...
作者文章归档:简练

“碳泡沫”的中国立场
从目前来看,“碳泡沫”进入中国的路径包括这么几条:
第一条是政府和企业路线。由“碳金融”力量主导。最典型的案例是08年以来就在中国高度活跃的桑德尔及黄杰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董事)。当然,中国一些核心权重部门因为比较熟悉实际工业中的数字,知道现代社会的运转之复杂,不太好强攻,所以应该寻找有需求能响应的“软腹部”——这主要是中国的金融部门(因为他们有开辟新业务的欲望)和地方政府(因为喜欢赶时髦,看起来这些碳活动都很“先进”)。从2010年的情况看,都取得了一定...
碳运动:“气候”大腕
德意志银行寻求合作的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中心其实是目前西方社会热衷于气候变化活动的一个例子,这些社会组织延生范围很广,可以称之为“泛think tank”,包括科研单位(通常位于高校内部)、社会运动组织、游说集团、“慈善”组织等(后三者都常以NGO面目出现,但侧重点不太一样,绿色和平、“气候组织”和“壹基金”可以分别作为三个类型的代表)。
这些组织属于行动的主体,资金的受体。看起来不能自我产生收入,但其实是“碳泡沫”的发动机。这其中,社会运动组织最为活跃,...
大学生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以北京大学的情况为例(续2 前景展望)
外资氛围在北大清华高潮的最后一个小浪花是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不是上文中国股票市场的“私募”股票基金),即Private Equity,这个浪潮很短,大约兴起于2006年年底,结束于2008年年中即金融危机大爆发之前。这个浪潮虽然时间极短,而且基本没有中国学生刚毕业就入行的例子,但是通过国内校园传播、高校人物、社会舆论和财经媒体的放大,影响却比较大。这股浪潮的背景是2005-2007年的私募股权基金借巨型收购再次在世界上的兴起,比如对于First Data等信息服务商、克莱斯勒等陷入困境的公司的巨额杠杆并购,在亚洲,则不是欧美式的存量资产的兼并收购,而是...
大学生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以北京大学的情况为例(续-外资服务业的兴衰)
时间继续往前演进,从21世纪初起,中国本土的形形色色,从轻到重的制造业快速崛起,科技中的硬件部分在东北、上海张江、北京、深圳、西安等地陆续发力后也开始抬头,到2005年之后本土新型品牌(除去较早就已经兴起的家电品牌)、本土渠道商(超市、家电卖场)也日益繁荣。那么宝洁这样的企业在自己的市场营销领域也将遭遇本土品牌的竞争,所以宝洁大概到2004年以后就慢慢的不怎么火了。而诺基亚、西门子、朗讯、摩托罗拉这些通信方面的企业在通信设备上则被泡沫后的漫长冬天所笼罩(手机部门靠着在2005年打败中国本土手机相对好一些),中国分部的待遇自然也停滞不前——等待他们的是2...
大学生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以北京大学的情况为例
2008年下半年以来,大陆舆情在一些人利用一些事件的操作下,急剧恶化。2010年,中国大陆的媒体人控制的舆情进入“末世时代”,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包括经济地位、高科技产业地位和政治地位以日剧升形成了完全不相称的对比。主流舆论一边刻意掩盖广大内陆底层居民的收入在迅速提高的事实,一边全力影响社会心理,试图弄假成真。当然,社会具有基本面的阶层,含企业阶层和广大真正的普通工人农民阶层,是不会被这些人忽悠的。这些人比较有效的影响,且有所呼应的阶层,主要是一线城市的一些已经获得利益但前景未必有以前混得超然的群体,和在校的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师...
“碳金融”的三级跳
“低碳”运动必须要有经济上的基本面来承托。长期以来,“低碳”运动所鼓吹的经济话题主要指向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它长期绑定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方向。这个方向与其说是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有关,不如说克服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一国的能源安全有关。这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但长期以来低碳运动真正要做的并不是这个方向。
另一个是建立在纯粹的“碳科学”理论上的方向,它包括科技产业中的“碳捕捉与碳储存”(Carbon Capture...
“碳科学”与“碳政治”:一条曲线的沉浮
每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框架公约(UNFCCC)缔约国都会开一次大会,这就是“碳政治”的舞台,每5-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会提交一份评估型报告(Assessment Report),作为国际会议的讨论基础,这就是“碳科学”的定期成果大全。因此,“碳政治”与“碳科学”交叠进展,“碳科学”为“碳政治”提供合法性。
这套机制的形成涉及来自英国、联合国和美国的三股力量,历史可以追溯到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