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吴海民

吴海民 ,河南内黄人。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报务员,政治部干事,警卫连指导员,《空军报》编辑,《新闻出版报》总编室及记者部、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起历任《新闻出版报》总编室副主任,记者部副主任兼机动记者组组长、新闻部主任,中宣部出版局调研员,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副司长,《中国引进时报》总编辑,《京华时报》总编辑,《京华时报》社长,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2001年、2005年、2006年被评为中国传媒十大人物,2007年被评为中国报业十大领军人物。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审判海盗》、《金元新闻》、《书号魔方》等多部,《走向伯尔尼》获“当代文学奖”。

《大国的较量》:白烨先生的书评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在《大国的较量》作品讨论会上有一个发言,题目叫《角度、力度与温度》,4月26日,这篇评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由于版面限制,发表时作了一些删节。

    《大国的较量》描述了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艰难过程与相关影响。就这一重大而又漫长的事件而言,作品可谓写得细致而丰沛,具体而全面。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实为两个大国之间一场马拉松式的世纪较量。作者把这种外事较量放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放在中美两国与多国关系的国际环境中考量,写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以及背后隐藏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双方对各自国家利...

Read more

“成功并发症”


   2002年12月底,京华时报创刊一年半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给报社采编中层集体谈心,集中谈了一个问题——“成功并发症”。随后整理成这篇文章,给班子成员看。但一直未拿出来发表。两个月前《传媒》杂志的同志看到后很兴奋,决定刊登,还写了编者按并一连写了三个“非常”,认为此文“不仅非常深入,非常有针对性,而且对于同行来说,非常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杂志今天还未看到,网上已有不少转载了)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原文——

  

  做企...

Read more

《大国的较量》的序言说了什么


    在《大国的较量》正式出版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段瑞春先生。段先生曾经担任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主任,是中美科技合作知识产权谈判的首席代表。他对我的这部书稿提出了多处重要的修改意见,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作了认真的审订,并为这部书写了很好的序言。下面是序言的摘要——

 

    历史的安排常常具有戏剧性。上世纪后10年,我国知识产权立法扬帆启航,与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几乎同时开局。中国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法律环境建设,既面对国内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的日甚一日的迫切需要,又承受着&ldqu...

Read more

《大国的较量》的两则题记


 

   《大国的较量》书稿完成的时候,我给它提炼了一个简短的“题记”,即谈判代表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大致概括了谈判代表们当时的心情和书稿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谈判是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没有炮声的搏斗,是礼貌的厮杀,其紧张激烈的程度简直令人窒息。

  谈判桌上,不能轻易地说一句“yes”,也不能轻易地喊一声“no”。一句不假思索的“yes”,可能会给国家造成...

Read more

《大国的较量》:张颐武教授的书评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颐武先生近日发表一篇书评,题目是《记录开放时代的国家抉择——读〈大国的较量〉》。在此,我要表示真诚的感谢。张先生的评论如下——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既参与全球化进程,抓住时机,从中谋求发展,又能够不丧失自我,在其中保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及利益,是一个复杂的平衡,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里,任何极端和轻率的举动都可能使得自己的国家和社会遭受损失或者失掉发展机遇。在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之际回顾历史...

Read more

《大国的较量》:奥巴马应该首访中国?


    《大国的较量》作为国内第一部直接记述中美谈判的长篇,自然写到了在谈判幕后进行决策的美国总统们,自尼克松以来的几位美国总统都谈到了,特别是对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期间的两位美国总统即布什和克林顿有较多的篇幅。书稿完成并封存的十二年间,美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一代总统奥巴马也已经上任。为了拉近这本书与今天的距离,我在出版前特意写了一则“补记”,题目是:《奥巴马应该首访中国?》。在奥巴即将前来中国访问的时候,以下这些文字对于读者们了解中美关系的进展也是一个补充吧——

 

  &nb...

Read more

《大国的较量》:安波舜先生的书评


   

    我国著名出版策划人、作家安波舜先生近日发表《大国的较量——曾经的英雄曾经的情》。安先生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发现了这本书的特殊价值并作了精心设计,在此,我要表示真诚的感谢。这篇书评是他在美国办事途中写成并传过来的——

 

    很难想象从事新闻的吴海民将一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纪实作品,写得如此激情澎湃、波澜壮阔,有史实铺陈也有人物雕刻,有宏观叙事也有氛围烘托,读厚厚的一本却有看大片的感觉。也很难理解这样一部充满民族正义和浩然...

Read more

《大国的较量》:王开智先生的书评


 

    王开智先生近日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一篇书评《大国的较量:求变中前进,胁迫下疾走》。我不认识王先生,据介绍是上古房地产研究院的院长,在房地产业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做房地产的同志爱读书,且能写一手漂亮的文字,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下面是王先生的书评——

 

    “知识产权”的概念耳熟能详,但是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史,却是在读了《大国的较量: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纪实》这本书之后。笔者如此,相信诸多非专业人士亦如此。

  &n...

Read more

答广州日报:《大国的较量》为何雪藏12年?


     广州日报要在本周六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谈谈《大国的较量》,给我传来了一份采访提纲,提出了十来个问题。能回答的,我都如实地回答了,只是回避了第二次被禁的情况,那件伤心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记者:我们知道《大国的较量——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纪实》这本书在脱稿12年后才于最近出版面世,这是为什么?能谈谈这本书被雪藏如此之久的原因吗?

    吴海民:书稿是在1997年3月定稿的。当时的书名定为《与美国谈判》。还在定稿之前...

Read more

《大国的较量》:作家徐虹的书评


   

    中国青年报今天发表了作家徐虹的书评,题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评〈大国的较量〉》,全文如下——

 

     国人在关注奥巴马长城故宫之行的同时更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中美贸易之战使中美之间的蜜月关系甜蜜又复杂。按照通常的说法:美国正在把日益强大的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对手,既保持接触,又暗中遏制,既进行对话,又不时对抗。因此这个时段,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双方微妙关系中的一根绷直了的神经,颇有千钧一发之势。按照某些观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