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今天发表了作家徐虹的书评,题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评〈大国的较量〉》,全文如下——
国人在关注奥巴马长城故宫之行的同时更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中美贸易之战使中美之间的蜜月关系甜蜜又复杂。按照通常的说法:美国正在把日益强大的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对手,既保持接触,又暗中遏制,既进行对话,又不时对抗。因此这个时段,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双方微妙关系中的一根绷直了的神经,颇有千钧一发之势。按照某些观察家的说法,是“可以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天下大势,从来是国际格局形成的合力相互作用——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推手。那些大国间的角力如母狮或雄鹿的对峙,在轰鸣嘶吼间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审美的意味。
《大国的较量·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纪实》在这个关键时段的出版,即具有现实意义和审美的意味。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有人将这本书看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曲折过程的解密之作。而当今,知识产权纠纷再次使美国人与中国人走向谈判桌。这时候旧事重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哪儿痛戳哪儿”。对于那些谈判中的重重矛盾以及背后的国家利益之争,如果叙述妥当、拿捏精准、认知正确、视角客观,将是化解矛盾的一把钥匙。反之触痛了敏感点,有可能就当真压垮了巨大的骆驼。《大国的较量》在清醒与理性认知上做到了这关键几点。
兼为学者、媒体老总、报告文学家的作者吴海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以《审判海盗》、《书号魔方》、《走向伯尔尼》著称,有过丰富的“解剖现实,层层剥笋,四两拨千斤”的“手术”经验。在一篇文章中他解释说,《大国的较量》以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为主线,同时写到了中国的复关谈判和中美市场准入谈判。这是上个世纪末中国面临的三大谈判。三大谈判紧紧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中美关系的走向。其中写到身兼数职的中国的谈判代表,如吴仪、石广生、佟志广、孙振宇、龙永图、张月姣……这些是中国的功臣,哪一个名字不是举足轻重啊。
在书中,第一个出场的佟志广,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和中国首席谈判代表。他那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和他不离手的大烟斗,就如一篇评论所说的——像三国时周瑜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幽默风趣的言语也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第二个出征的就是吴仪,从她的出师不利泪洒华盛顿,到在北京坚决地组织中方大反击,再到华盛顿与美国的“铁娘子”二次交手,直到最后,她手里拿着的几张反贸易报复单子给美国驻华大使谈话,都意味深长。其中的一个情节:美国人经过长时期的谈判实在熬不住了,在谈判大厅里唱歌,歌词唱为“外经贸部是监狱”,那种场景也把美国代表的无奈和尴尬表现出来了。
吴仪无疑是谈判的主角,更是这本书的主角。书中所有关于吴仪的记述和描写都是作者间接采访到的。许多精彩的故事和谈判花絮,并没有流传到坊间社会。书中的吴仪果敢、机敏也爽朗,她顶着极大压力和屈辱中流露出来的女性柔婉,既有作为“铁娘子”的“铁”的一面也有“娘子”的一面。
据了解,12年前,这部书就曾经酝酿出版。当年龙永图曾经给吴海民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据我所知,以如此翔实的材料、几十万字的篇幅介绍贸易谈判在中国尚属首次。”但他继而说,“在目前中美关系处于十分微妙的阶段,发表后恐有负面影响,可能在外交上、政治上造成一定的被动。”信中提醒说,国外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外交纪事,也是过了若干年之后才解密的。“现在,该书已经雪藏12年,是可以解密的时候了。”书中,那些对外谈判背后的高层运筹帷幄、部门利益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以说,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
《三国演义》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之风度,正是大国对峙、文人笑谈的写照。在审美的层面,尽现大国博弈和大国风度,揭秘文明战争背后国家利益的维护和争斗,显然是有趣和好看的。在这一点上,《大国的较量》有着悬疑大片的味道。事实上,当时中美关系的确处在十分微妙的阶段——中美知识产权谈判随时可能再燃烽火,中国的复关谈判更是关隘重重。吴海民有机会直接到谈判现场以谈判者的身份实地观察和体验,成了一个“谈判桌不说话的神秘人物”。
“感受真是新奇而刺激。想想看,一排中国人与一排美国人隔着桌子面对面,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经过了授权,什么话不可能有授权,什么话能把对方拉过来,什么话会把对方赶出去,什么话是失误,什么话是陷阱,什么话是虚晃一枪,什么话是露了底牌,什么话能把两个大国拉近,什么话会把两个大国搞僵,什么话将受到人民称颂,什么话会遭到人民唾弃,什么话是爱国,什么话是卖国。这实在是难为了代表们。他们该承受多么大的压力。”吴海民说。
中美两个大国互相需要、必须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美却在意识形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和分歧。这些差异和分歧不可能通过战争来解决,只能靠谈判来磨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国的较量》是两国复杂纠结关系的一个象征和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