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较量》:奥巴马应该首访中国?


    《大国的较量》作为国内第一部直接记述中美谈判的长篇,自然写到了在谈判幕后进行决策的美国总统们,自尼克松以来的几位美国总统都谈到了,特别是对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期间的两位美国总统即布什和克林顿有较多的篇幅。书稿完成并封存的十二年间,美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一代总统奥巴马也已经上任。为了拉近这本书与今天的距离,我在出版前特意写了一则“补记”,题目是:《奥巴马应该首访中国?》。在奥巴即将前来中国访问的时候,以下这些文字对于读者们了解中美关系的进展也是一个补充吧——

 

    2008年12月15日,奥巴马即将就任美国总统前夕,《新闻周刊》发表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曾在克林顿时期担任负责国际贸易的副商务部长加滕,题目是《奥巴马为什么应该首访中国》。文章写道,奥巴马的第一次出访应该去中国,而且应该在他1月20日宣誓就职后的一个月内。他应该带着国务卿希拉里、财政部长盖特纳、国防部长盖茨和驻华大使一起去北京。

    这篇文章在美国和世界政坛引起了一阵猜测。

    奥巴马难道会破无荒的首访中国?

    大多数美国总统当选后出访的第一站,是邻国加拿大。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都是这样选择的。小布什虽然打破了这个传统模式,选择首访邻国墨西哥,但那是为了发出拉丁美洲对其政府很重要的信号。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美国总统选择首访亚洲,更没有哪个美国总统选择首访中国,甚至,没有哪个美国总统产生过首访中国的念头。

    奥巴马当然也不会首访中国。或许,奥巴马根本就不曾这样想过。但加滕为他想到了。加滕这样说:反对者可能会抱怨,现在不是总统穿越13个时区的时候,他应该在国内处理经济危机或印度次大陆的危机。但是,这种说法没有认识到中国对美国国内和国际利益的重要性。由于中国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对困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解决至关重要。

    加滕所以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重要的理由是——由于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很少攻击中国,所以他无需作出令人尴尬的重大政策转变。这与他的前任不同。换句话说,他的前任们,克林顿、小布什等等都经历了这种尴尬的转变。

    克林顿在其上台之前的竞选中曾反复攻击中国,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是“北京的刽子手”。他上台后也曾拒绝访问中国,第一个任期里中美双方磨擦不断,知识产权谈判一再升级,差一点就爆发了影响世界的贸易大战。不过,他难逃美国总统遵守的规律——第一任期与中国对峙,第二任期与中国修好。克林顿后来发现,在他极力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中,中国越来越不可忽视,越来越显得重要。他终于来到了中国,而且在他的第二任期里多次来到中国。持续多年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在他的任期里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他退位之后也多次来到中国,应中国企业之邀来前来演讲并赚取演讲费。

    小布什也是如此。他上台的时候曾明确表达其“鹰派”立场,拒绝把中国看作合作伙伴或潜在的合作伙伴,称中国为美国的对手、战略竞争对手。但他这个著名的“鹰派”在中国问题上很快就转变成了一个“鸽派”。也许是受到对中国友好的老布什的指点,他终于明白,无论是为了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还是为了广泛的反恐战线,都必须征得中国的支持。小布什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就来到中国,第二个任期来的更加频繁。在他的任期内,中美两国创造性地建立了经济战略对话机制,两国的高层官员一年两次轮流在北京和华盛顿举行对话。谈判,在这里变成了对话。对话,其实也是一种谈判。对话比谈判更好听一些,更礼貌一些,气氛也更融洽一些,更和谐一些罢了。中国倡导的和谐外交,在双方的对话中确实得到了体现。想想小布什为改善中美关系做的一些有益的事,直到他退位那一刻,从他那个走下讲坛的沉重背影里,人们多少还有一些怀恋和惋惜。

    这些年,不仅美国的总统频频访问中国,原来那些在两国谈判中的强硬的谈判对手也成了中国的常客。“铁娘子”希尔斯来了,坎特来了,巴尔舍夫斯基来了,李森智也来了。不过,他们不再是作为美国的首席谈判代表来的,而是作为各类国际经贸论坛的嘉宾来的;不是来谈判的,而是来演讲的;不是来攻击中国的,而是来谈合作的。“铁娘子”希尔斯变得不再那么“铁”了,“古板”的坎特变得和言悦色了,“固执”的巴尔舍夫斯基穿上中国的唐装了,“善于制造僵局”的李森智变得灵活可爱了,“很难对付”的莱尔小姐甚至带着当年谈判期间生下的儿女来到北京看望自己谈判桌上曾经的对手。他们也和那些赞同中美加强合作的学者们一样,主张自己的总统早日到中国来。

    奥巴马会访问中国吗?一定会。

    奥巴马会首访中国吗?一定不会。

    奥巴马的中国之行不会像加滕等学者呼吁的那么匆忙。

    尽管人们对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有着更高的期待,尽管奥巴马在竞选活动中不像其前任那样以攻击中国作为拉票的手段,尽管他的出生地夏威夷岛上曾经有不少华人邻居,尽管他与全中国人民崇敬的孙中山先生是一个母校培养的学生,尽管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马克先生现在生活在中国的深圳,但作为美国总统,作为深陷在金融危机泥潭中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对华政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与加滕的呼吁相反,美国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奥巴马将会撕毁自基辛格以来整整一代决策精英们用政治智慧建立的中美关系档案。美国经济的危机遇上中国经济的减速,将会造成北京和华盛顿之间产生对抗的客观环境,有可能导致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发生动摇。在美国,商业和劳工组织以及一些议员正在力劝奥巴马新政府对中国采取比小布什更强硬的路线。人们也不要忘记,奥巴马在他的竞选中曾经对选民们特别承诺,将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做法。他抨击当时中国的汇率政策,也抨击中国的知识产权政策。同样的抨击,也出现在国务卿希拉里的竞选演讲中。尽管这些批评看上去并不是特别强烈,但人们还是隐隐感觉到,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经济贸易关系恐怕难免擦枪走火。

    这种感觉越来越变得现实。

    奥巴马在他上任的第三天就开始对中国发难了。

    奥巴马提名的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向考查他的参议员提交的书面证词中指责中国操纵货币,并且明确地说:这是奥巴马总统的观点:“奥巴马总统——在众多经济学家的结论的支持下——认为中国正在操纵货币。”

    此言一出,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美国的一位中国问题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操纵”人民币汇率是一个“语意很重”的词儿,即使是在布什政府对北京的汇率政策表示批评时,都会有意避免使用这个词儿。

    法新社发表的一篇报道这样认为,“奥巴马把中国称为货币操纵者,从而为一场可能的美中贸易战打下了基础。通过刚一上任就给中国定性,奥巴马为两个同样面临全球金融动荡的关键大国之间的贸易磨擦埋下了伏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这样说:“这显然是在为两国之间的一场恶战做准备。预计在今后一年左右的时间,中美之间的贸易磨擦将在某种程度上升温。”

    美国一家传统基金会的官员说:“大量证据表明美中关系会出现问题,如果国会在今年夏季前不采取针对中国的行动,那才怪了。”

    美国将会对中国采取什么行动?

    奥巴马上任的第六天,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作出一项裁定:中国的保护知识产权法规和某些海关执法存在诸多缺陷,未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一次败诉。美国政府称这是他们的一个“重大胜利”。

    国际上的有关评论认为,这起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纠纷,是美国第四次正式责难中国的贸易行为。近年来,中国日益增加的贸易顺差和对待盗版产品的方式一直是一个“政治引火点”。

    对于美国方面的责难,中国当然地予以驳斥和回应。关于操纵汇率问题,中国商务部和中国央行都发表了声明或谈话,指出这是对金融危机原因分析的误导,并指出美国应该有自我批评精神。关于知识产权纠纷,中方权威人士认为,美国方面也未能实现他们控诉中的全部要求,而且根据WTO的规定,中美两国对于争端小组的这项判决仍然可以上诉。

    值得警惕的是,中美之间这两起“走火”——对中国汇率问题的指责和知识产权的纠纷,都发生在奥巴马仅仅当选一周之内。这难免让人担心,新的一轮贸易大战也许会重燃战火。美国人一定会找出理由转嫁他们的金融危机,一定会对自己对金融危机应付的责任进行解脱。中美之间下一步的谈判焦点还有不少,如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汇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等。

    当然,美国利用这些问题向中国施压越来越不灵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十年前的中国,更不是六十年前的中国。中国不怕与美国谈判,中国也不怕贸易大战。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中国已经成为经济超级大国,华盛顿上演的尖刻言论不大可能达到他们的目的。美国如果“玩火”只会适得其反。

最新的情况是,胡锦涛与奥巴马通了越洋电话。他们将在2009年4月的伦敦金融论坛上见面,并互相发出了访问的邀请。

    接着出现的情况是希拉里访华。这位新任国务卿也没有选择首访中国,而是把中国作为他首访亚洲四国中的最后一站。有媒体发出责问:希拉里为什么不选择首访四国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最后一站是否美国政府心目中的最后排位?其实,这种话题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中国人不是有一个常用的词儿叫“压轴”吗?最后一幕也许才是“压轴大戏”。

    希拉里的中国之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给奥巴马访华“打前站”。现在,国际人士期待着奥巴马尽早访华,美国人也敦促奥巴马尽早访华。中美之间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还有许多观点需要碰撞,还有许多分歧需要弥合。这不仅是为了两个国家,而且是为了整个世界。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坐下来谈。无论什么争端,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国际政策太平洋委员会中国特别小组成员普拉特的文章读起来很有点意思。他给奥巴马发出了这样的忠告:“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特别突出了中国和美国命中注定的相同点。中国和美国从未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至少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就没有这样紧密过。正是这个原因,在这个关键时刻,胡主席和奥巴马必须建立某种特别的关系。忘了法国的萨科齐、加拿大的哈珀,甚至英国的布朗吧。他们都是一个池塘里的小鱼。需要接触的是那难得一见的大鲸。在这个世界上,萨科齐没有足够的力量帮助奥巴马渡过危机。但胡锦涛可以,反过来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大国的领导人是为彼此而存在的。如果他们两个人不争取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会谈,那就是在浪费他们自己的时间。可以肯定,价值体系的巨大差异和历史分歧将使合作显得困难,但如果他们能够共同掌舵,世界将能更加平衡地穿过目前的这场金融风暴。中国和美国是现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彼此充分、坦率、有意义地在一起交流的两个大国。奥巴马没有过多地谈论中国,也许甚至没有对中国考虑过多,但他现在应该就开始这样做,否则就太迟了。”